? ? ?曾讀過這么一段話,“自我”是內心的魔,讓你在世間不開心,出世間不開心,不斷傷害你。我們所感知的一切都是由“我”創造的,而佛的清凈剎土卻因“無我”而產生。當時我因困頓于“我執”,所以對此話印象深刻。
? ? ?有一名大師叫米拉日巴,他是藏傳佛教噶舉派的創始人,是一個徹底的出世主義者。終身堅守佛教的清規戒律,隱蔽山林,潛心苦修,在佛學上獲得相當高的成就。他命運多舛,幼時喪父,家產被伯父霸占,隨母過貧困生活。生活窘迫,貧病交加,尊者的外在顯現看起來就是一個乞丐,甚至說連乞丐都不如,從世俗標準來看,他完全是個徹底的失敗者。大部分人的快樂多以物質、名譽、親友、環境舒適等條件為基礎,他都一無所有;他在山洞修行時被人當作魔鬼;但這一切都沒使他痛不欲生,令人驚嘆的是他內心無比自在,充滿快樂。反觀我們絕大部分人,物件齊備,外表光鮮,內心執著,卻很少有真正的快樂可言。例如我們費盡財力心力擁有了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但看見身邊朋友的房子更寬大,裝潢更高檔時,自己的內心會開始比較,產生焦慮繼而埋怨自己的能力不足,痛苦的情緒蔓延整個身心,使得自己終日不快樂。我們總執著于自己沒有的而痛苦,卻不會因已擁有的而快樂! ? ?
? ? ?生活節奏飛快,信息轟炸的今天,世界變化日新月異,我們的欲望清單不斷增加,逼迫自己必須在一個期限完成,我們不惜健康而通宵達旦去完成“我執”指令的任務;總渴望能觸碰五彩繽紛的外界,艷羨他人閃閃發光的成就,覺得自己總低人一等,每天處于與他人比較,自己的欲望不斷膨脹,“我執”的念頭反復出現。現在,我們的“我執”很重,每天不斷增加,使得自己痛苦不堪。比如以錢作為對境去思維,現代社會整個價值觀幾乎都被錢所禁錮,人們執著錢似乎已經理所當然。因為我們沒有放下“我執”,所以有這么多難以處理的煩惱。
? ? ?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基本上都希望自己能得到他人的快樂,這是很正常的,但要是我們有一切眾生的心念,那結果將會很不一樣。自私的我們常常會想:“我不愿意痛苦,痛苦送給別人,快樂就給我”。這是“我執”的顯現,需要舍棄這種想法。我們想擁有這種心態但不能一蹴而就,這要求經常這樣去想,最開始心里肯定不舒服,甚至覺得太過違背自己意向,但慢慢地串習后,心量就會越來越大,可以接受生活的種種考驗,“我執”便將很快地摒除。沒有眾生的時候,心里就充滿了煩惱;我執減少的時候,心里便有了眾生,有了眾生,我就能真正地破除煩惱,獲得快樂。只要開始訓練自己的心,慢慢地,“我執”就會越來越少,最終生活將會更快樂。
? ? ?我們因為事業不順利、家庭不和諧而感到失望。失望不是修行高的表現,恰恰是因為我執重才有失望的感覺。為什么人際關系不好家庭不好?也還是因為我執,如果沒有我執,與任何人相處都會變得和諧。回想過去的經歷,為了避免痛苦,我們習慣采取的方式即是憤怒、抱怨、抓取或者逃避,這些無一不是煩惱!我們就是這樣,因煩惱而受苦,為受苦而煩惱,如此惡性循環,使自己在煩惱和痛苦中愈陷愈深。觀察一下我們的心,每當某種明顯的執著生起,我們內心就立刻喪失了平和與安樂,我們開始逐取,開始擔心,這種不健康的心態,令我們根本就無法快樂。尤其是現今,抑郁癥、精神失常的癥狀如此常見,也是由太重的執著導致。痛苦來自“我執”。因為有“我執”,我們開始分別對自己有利和不利的事物,從而感受痛苦。如果沒有“我”的概念,別人說你壞話的時候你又怎么會難過呢?別人痛苦的時候你有怎么會感受不到呢?
? ? ?無論多么困難,這一世我們必須開啟修行之道,開始努力驅逐“我執”這個魔王,以將它徹底舍棄。摒除“我執”,我們將會擁有更多快樂!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