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參與的家庭因為各種事情受限,這次只來了三個家庭。
但是,從熱身開始,我們就沒有受“人少”的影響,孩子們非常自在,很熱情,熟絡地彼此打招呼。
圖片發自簡書App
沙包游戲有些挑戰,不同于以往的“打沙包”這次我加入了韻律節奏,把詩歌也帶入,孩子們新奇之余,也在努力跟上節奏。
玩著玩著,他們就自發地開始玩:編花籃,開火車,走獨木橋,這些很久未見的“傳統游戲”,我們大人也很配合地退為“配合者”。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講故事環節,他們都比較熟悉和放松了,沒有了之前的扭捏,很順暢。
先由璦麟開始,然后是安宸。豆子因為覺得自己認字不多,開始很不愿意分享,后來她就決定演一個自己編的小劇目,過程中有很多的包袱。
“森林里最厲害-貓”
“海龜長了斑,他好害羞,我不敢出來”
最后的結局是海龜終于治好病了,豆子把放在旁邊躲著很久的另一個干干凈凈的烏龜拿出來,然后我們很驚訝“原來結果是這樣呀”
豆子后來說“我想表達的是,任何問題都有辦法解決。”
我想,一個孩子,找到了自己在小群體里,自處的方式-“盡管我識字不多,但是,我可以有出色的想象力。”
這也是我們的共學小團體,可以給予他們的空間--
在這里,不需要千篇一律的標準答案,
在這里每個人,都可以是獨特而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