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前篇:周四運動會上,在我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被德育處主任通知我接下來的兩天要去參加金牛區“和悅+”教師成長工作站,當時我一聽,是班主任這條線上的培訓,索性就沒有多在意,也沒有抱著多大的期待。當我一看到培訓第一期的內容是:情緒管理能力提升及應用。我的好奇心立刻讓我下定決心,怎么樣都要去聽一聽。
培訓的內容關鍵詞是情緒,這不正是一直以來困擾我,讓我被動難堪,甚至于牽著我鼻子走的玩意兒嗎!想要走出這種囹圄之中,企圖突破情緒的重重包圍。在開始培訓之前,我內心抱著極大的好奇心和期待。
一來講座的現場,高衛星老師的介紹就映入我的眼簾,大有來頭,所有的名稱里大多都是指向了幼兒心理教育。然后我立馬在度娘上尋找對于高老師更深的突破口。我捕捉到了“中國幼教繪本閱讀第一女神"——高衛星老師,我還了解到了高老師的職業——心理咨詢師。將幼教繪本閱讀與心理學知識融合,我更是對接下來的分享充滿了期待。雖然是幼教,但是我可以通過情緒管理的專題,去延伸和發展更多的類似的情緒共鳴。而且情緒是每個人都會有的,高中生的情緒管理,乃至班主任科任老師的情緒管理,都是極度饑渴的。這樣一場久旱甘露似的培訓,來的真是時候。
培訓中:
從大體上來看,高老師從情緒是什么作為切入,在各個環節都期待在場的老師們都可以拋出案例或情境來進行現場分析。
情緒的發展變化規律;提升對自我和他人的情緒覺察;事、理、請的面前,重視情的交流;共情的方式和技巧。接下來,我將以高老師拋出的問題作為每一段分享的引子,來引出分享的內容。
第一個發問:你回到家之后,你希望你的家人對你說的第一句話是什么嗎?
大家的回答:你回來了呀!辛苦了。快點來吃飯吧。今天工作上有什么開心的事兒嗎?今天上班的心情怎么樣?
第二個發問:當你的孩子回到家,你對你的孩子說的第一句話是什么?
大家的回答:作業做完了嗎?今天有沒有被老師表揚/批評呀?今天你的校服怎么那么臟呀?
其實我們作為老師都希望家人站在情感的立場和態度,與我們進行交流,殊不知我們在交流當中已經失去了與孩子進行情感的流動。
其實在教學當中,我們很容易發現我們與學生的理不容易達成一致。
學生總是要去闖紅線、總是要去觸犯班規,而我們與他們講的道理都是大家都懂得,可學生每次還是會因為各種各樣的理由去違反。“誰擅長講情,誰就把握住了理。“ 試著把”你的作業做完了嗎?”換成“你今天過的怎么樣?”
一、情緒是什么?
情緒是感覺、思想、行為的前提或者是結果;情緒是一種心理狀態。從薩提亞模式冰山圖中可以看到,在一件事情的背后,人其實有很多的情感流露,如果我們忽視了或者是我們沒有在意、識別,而恰巧這種情緒一直堆積在心里,找不到出口,或者表達情緒的方式欠妥,情緒的堆積會愈發的讓人產生更深層次的感受,導致情緒變得不可控。我們不妨對著自己的孩子、親人或者學生說:
“這樣的事兒讓你感覺怎么了?”
“你的情緒我看到了。”
當他們的情緒被親密度的人看到的時候,其實他們的情緒也就受到了認可,也就不會那么焦慮了。
情緒連接著內外,我們通常借事情來表達情緒,是我們走向生命深處的橋梁:推開這扇門,了解別人、了解自己。
對待行為的應對方式:從情緒出發---觀點----期待——渴望——自我。
二、平衡情緒之道
發泄情緒的底線:不傷害他人,不傷害自己,不傷害環境。
認識和了解自我,從了解情緒開始。其實語言遠遠沒有語音來的信息更多,原因是,情緒潛藏在我們的語言內容里的只有7%,藏在聲音里的有28%,藏在舉止行為里的有55%。我們在用慣了微信與家人朋友聊天的時候,就會忽視掉,原來我們的語音、語調、語氣、語態、還有語速、語感,甚至于我們的眼神、動作和表情都藏著豐富的,像冰山一樣有待挖掘的情緒體驗。
情緒的來源:與生俱來,共生,需要被滿足。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關于一個人的需求,有如下分類:生理需求(生存);安全需求(人身財產);社會需求(社交、情感支持);尊重需求(自尊、外部尊重);自我實現需求(理想、成就感)。那么放在孩子身上也同樣試用,當需求被滿足的時候,才會有幸福的感覺。恒常的幸福一定是來自于需求得到穩定的滿足。
但是當需求沒有被滿足的時候,就會產生恐懼、悲傷、憤怒、焦慮等情緒(喜怒憂思悲恐驚)
在看到事情發生的背后,應該更多去關注他們的需求,反思:在這件事背后,是否是成長的需求?
舉例:幼兒園的小孩子要發展自己社交的需求。從拿吃的給小朋友,再到拿玩具禮物給小朋友,最后發展成為一起畫畫這樣共同的興趣愛好作為社交建立的手段。因為熱愛而聚集的人群和社群。
我們之所以要 發現情緒,除了調節情緒,和自己的情緒和解之外,還要追求更加高效、有品質的生活。與自己的情緒和解,釋放情緒,接受事實。告訴別人“我現在很難過?可以暫時讓我一個人靜一靜嗎?”
我們可以允許自己、孩子、伴侶有情緒,但是在情緒的交流下要做到不講對錯,不講道理。學會使用“哭吧,就算你哭,我也愛你,我也愿意擁抱你。”為他們增加信心,勇氣和能量,在不斷地哭泣中去積累經驗。
愛可以讓人變得有力量,鼓勵更多的探索。兒童的情緒管理也是一樣。再一次又一次需求得不到滿足,難過悲傷,發泄情緒之后,在父母身邊,老師身邊找到勇氣之后再出發。這也許就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探索的經驗積累,沒有人可以代替孩子有這樣的情緒體驗,也只有他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