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倫·凱勒(Helen Adams Keller,1880-1968),19世紀美國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她19個月大時因高燒而失明及失聰,后來在導師安·沙利文(Anne Sullivan)的幫助下,學會盲文并說話。海倫畢業于哈佛大學,是歷史上第一位獲得文學學士學位的盲聾人。海倫致力于為殘疾人募捐,建立慈善機構,1964年獲“總統自由勛章”,入選美國《時代周刊》“二十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之一。主要著作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師》等。海倫的堅強意志和卓越貢獻感動了世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摘自 http://www.baike.com/wiki/
我讀中學時,英文課本有一篇課文摘自海倫·凱勒的《我的生活》,描述在沙利文老師的幫助下,海倫第一次對水有了感覺進而聯系到“水”所代表的意義,這個里程碑式的學習“事件”從此開啟了海倫對文字的感悟,也喚醒了她沉睡的靈魂。
當時該段生動的描寫在我頭腦中是留有畫面的,也在心里產生觸動——一個失盲女孩的生活該有多困難啊,沙利文小姐真有耐心真了不起!那時我希望以后可以讀到她寫的《我的生活》,看看海倫過的究竟是怎樣的生活。
海倫22歲時將她的經歷寫成了自傳《我的生活》,將自己一生經歷的黑暗和光明、恐懼和感恩坦誠真實地呈現在這本書里。從她的書中,我們可以讀到海倫對生活的無比熱愛和全心投入,卻不見對自身不幸的顧影自憐和命運不公的憤怒。翻這本小說,海倫早期人生的一幅幅畫面在我腦海中一一閃現—關于她完全黑暗的世界、關于她對世界的探索以及充滿風雨和陽光的心路歷程,我的心情隨著海倫特殊卻非凡的人生經歷起伏不平,等合上書后,心情好象是激起了一層層漣漪,久久不能平靜。
因為海倫的故事眾所周知,不想在次贅述此書的內容,只想記下幾點讀書感受。
一、海倫和沙利文女士都是偉大的女性
海倫的勵志人生鼓舞了無數人,尤其殘疾人。我感嘆她勇于挑戰命運的巨大勇氣、無比堅強的意志和永不言敗的精神。正因為如此,海倫才能取得杰出的成就,扭轉并把握自己的命運。作為獨立的個體,海倫感情豐富,求知欲望強烈,她用付出常人無數倍的努力獲得的智慧找到自我價值,等有影響力后,海倫開始盡己所能去幫助其他殘疾人,致力于殘疾人慈善事業。
因為幼時就全盲全聾,海倫的觸覺、直覺和內心的感悟是異常敏感的,這些感覺構成了她全部的體驗并合成了她的外部世界。她對身邊的一草一木,一絲風一滴雨都有溫柔而深情的感受。她愛這個豐富多彩的外部世界,這個豐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也一點一點地構建成她美好細膩的內心世界。一旦獲得開啟這個世界的鑰匙,海倫便開始走進世界,拼命地從中汲取陽光和雨露,填補自己、充實自己、塑造自己、升華自己,最終成為了她想成為的人。
海倫是不幸的,但更是幸運的。她6歲時遇到了開啟她第二生命的沙利文女士。這個擁有非凡耐心和偉大智慧的老師,從海倫的啟蒙教育開始到后來去劍橋陪讀一直和海倫相伴50年直到去世。她為海倫做盲文翻譯,照顧生活起居,協助海倫的工作和事業,很難說她傾注在海倫身上的心血和海倫本人付出的努力哪一個多哪一個少。沒有沙利文女士,不會有后來感動世界的海倫。沙利文女士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教育海倫幫助海倫的偉大事業中,成就了海倫,也成就了自己。我想,沙利文女士之所以心甘情愿在這條路上走下去,一定是發現海倫身上有自強不息的可貴精神,她一定非常愛海倫,愛她所從事的教育事業。
二、海倫是幸運的,因為身邊所有愛她的人
海倫生長在福利健全的美國社會,她富裕的家庭有條件為她找到沙利文女士做私人老師,她的家人對她不遺不棄 ,用親情為幼小的她擋住人生的風雨,更在她長大后創造一切可能的條件去鼎力支持,比如為她去劍橋求學鋪路。無論是家鄉的小伙伴,度假的外地朋友家,還是珀金斯盲人學院,海倫都有快樂美好的記憶。在劍橋求學時,劍橋大學為她度身定制的授課制度和考試形式,劍橋視聽正常的同學對海倫友好平等相待。在海倫的成長過程中,她沒有受到歧視和不公;相反,海倫的特殊經歷和自強不息的精神使她得到極大的關注和愛護,這些關愛幫助她克服困難并打破視力的局限,以至于能全力以赴投身于慈善事業。那么多知名杰出人士都對海倫伸出了友愛之手,她所到之處與所遇之人都結下深厚的友誼。對海倫無比慈愛的珀金斯盲人學院的阿納諾斯先生經常將海倫抱在膝頭,艾恩斯先生交她拉丁文語法,約翰·斯波爾先生對她的工作充滿關心,布魯克斯主教向她開啟愛的心靈世界,霍母斯醫生和她讀詩談心,等等。因為得到真摯的愛,海倫心里愛的種子也在一天天長大,得以在長大后去世界各地播種愛。海倫無疑是幸運的,沒有這些愛她的人,沒有這些幫助,海倫的成長定會充滿更多變數和坎坷。
三、冰霜王事件
每個人的成長歲月都難免經歷不愉快或尷尬。海倫也一樣。海倫十二歲時給珀金斯盲人學院院長阿納諾斯先生寫信,信的內容來源于海倫幼年時聽鄰居朗讀坎貝小姐的“冰霜仙子”的故事而在自己潛意識里留下的印象。當時懵懂無辜的抄襲導致了一系列不愉快的后果,海倫在這個過程中承受了自尊的損壞、心靈的折磨甚至和阿納諾斯先生友誼的喪失。經歷這個風波以后,海倫能正視自己年幼無知導致的錯誤,最后從這個陰影中走出,從中思考并提醒自己誠實做人,督促自己用更清晰的頭腦去看清生活。
四、假如只給我三天光明
我是心懷著謙卑來讀海倫這篇著名的《假如只給我三天光明》。
“我們大多數人將生命視為當然.......。當我們活潑健康的時候,死亡幾乎是無法想像的。我們很少想到它。無盡的展望的日子伸展在面前。于是我們做著瑣碎的事情,很少意識到我們對生命的無精打采的態度。”
假如有三天光明,第一天,海倫想端詳那些給她愛并讓她的生命有價值的人的臉;第二天,她想通過參觀博物館去了解世界的過去和現在;第三天,海倫打算去城市的大街小巷看看忙于生計的人們和他們的日常生活;海倫向往看到家里“簡單的小東西”,輝煌絢麗的日落,太陽喚醒沉睡的地球的日出,哈姆雷特迷人的微笑,紐約的帝國大廈,第五大道上婦女衣服的顏色,商店櫥窗陳列的物件,在紐約的外國人......,所有我們身邊習以為常的點點滴滴一切的一切都是看不見的海倫強烈渴望看到的。海倫告誡我們:視力是天賜之物,象明天就要失明那樣去利用你的眼睛或其他官能。那么,我們是否該喚醒我們身上那些“呆滯休眠著的官能”,睜大恩賜的雙眼去注目那些平日里不注意的東西,比如綠色的草坪,或花叢中的房子,因為其實這就是世界的美、快樂和幸福?!
五、海倫的書單
海倫學識淵博,對歷史和現實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和見地。我特意花時間將她在書中提到的書名羅列出來,作為我未來閱讀的一個參考。在《我的生活》里,很大一部分篇幅是海倫講述她讀這些書的感受和體會。海倫對這些陪伴她成長的書籍充滿深情。對失明失聰的海倫來說,她的世界幾乎依賴書籍,她如饑似渴地去讀所有能觸及的印在紙上的東西。書籍不僅給她帶來樂趣和智慧,書里面的每一個字符對她的意義也遠比別人大得多。從這些歡快的字里行間你似乎能看到沉浸在知識海洋中神采飛揚的海倫。
拉封丹(法國17世紀寓言詩人)的《寓言詩》,《寓言》;《不情愿的醫生》;《阿塔麗》;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詩人丁尼生的《悼念》;愷撒(羅馬將軍,政治家)的高盧戰紀;德國劇作家席勒的《威廉·退爾》;《大鐘歌》;《潛水員》;海涅的《哈茨山游記》,德國作家弗賴塔格的《弗雷德里希大帝的國度》;德國歷史學家里爾的《美麗的咒語》;德國第一位戲劇家萊辛的《巴海姆的米娜小姐》;歌德的《我的生活》來自圣經;歐文的《睡谷的傳說》;莎士比亞的《皆大歡喜》;英國政治家伯克的《論與北美殖民地和解的講話》;英國政治家歷史學家麥考利的《塞謬爾·約翰遜傳》(塞謬爾·約翰遜是英國詩人評論家散文家和詞典編寫者);彌爾頓的《論出版自由》;賀拉斯的《歌集》;《我們的世界》;《方特勒羅伊小爵爺》;霍桑的《紅字》;《希臘英雄》;霍桑的《奇妙的故事》,《圣經故事》;蘭姆的《莎士比亞故事集》;狄更斯的《兒童的英國歷史》;《天方夜譚》;約翰·大衛·維斯的《瑞士羅賓遜一家》;英國清教徒牧師和傳道士班揚的《天路歷程》;《魯濱遜漂流記》;奧爾科特的《小婦人》;《海蒂》;英國小說家吉卜林的《叢林故事》和《我所知道的野生動物》;《依利亞特》;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埃涅阿司紀》;《麥克白》;《李爾王》;格林《英國人民史》;英國歷史學家弗里曼的《歐洲史》;埃默頓的《中世紀》;斯溫頓的《世界史》;歌德的《浮士德》。
法國詩人劇作家繆塞的抒情詩《夜歌》和劇本《羅郎扎齊奧》;蘇格蘭散文作家和歷史學家卡萊爾的《法國革命》和《論英雄、英雄崇拜和歷史上的英雄事跡》;蘇格蘭小說家詩人司各特的《撒克遜劫后英雄傳》和《威弗利》;美國詩人郎費羅長篇敘事詩《伊凡吉林》,美國作家華盛頓·歐文短篇小說《瑞普·凡·溫克爾》;英國戲劇作家謝里丹《情敵》;瑞典神學家斯維登堡《天堂與地域》;蘇格蘭牧師德拉蒙德的《人類的進化》;美國詩人幽默作家霍姆斯《鸚鵡螺》。
還有以下作者的作品:英國詩人丁尼生、美國作家黑爾,美國作家沃納,美國戲劇評論家赫頓,美國小說家美國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豪威爾斯,美國詩人吉爾德,美國詩人斯特德曼,美國散文家巴勒斯,美國作家威金的兒童讀物,美國詩人廢奴主義者惠蒂埃,美國詩人文學評論家外交家洛威爾,法國古典主義戲劇大師高乃依,法國戲劇作家莫里哀,法國古典主義悲劇作家拉辛,法國文學評論家作家圣伯夫,英國浪漫詩人華茲華斯,胡德的幽默詩;英國詩人赫里克。
海倫讀了多少書啊!看著這長長的書單,海倫讀書涉獵之廣,令我汗顏。這些書僅僅是她讀過的一部分,而且還在她22歲之前!我似乎明白了年輕的海倫是怎樣如饑似渴地通過讀書來汲取生命的營養并得以有機會和那些智者交往。而我呢,曾經浪費了多少大好的時光和生命!
海倫在睡夢中離世,那時她剛過完88歲生日不久。海倫的一生很好地詮釋了生命的意義。她將一個殘缺的生命發揮充分乃至極致。海倫是殘疾人,卻讓視聽正常的人都能正視她,驚嘆她健全的心智、健康的人格和她那豐富多彩的個性。她非凡的求學經歷、熟知希臘羅馬美國歷史,去旅游,參觀博物館,對音樂雕塑藝術戲劇航海等廣泛的興趣愛好,通曉法語德語拉丁語希臘語......在書中,你讀著讀著,就會忘記她失盲的缺陷,常常被她高尚的情操所折服。她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心,生命的奇跡塑造了她,使她變成了更好的人。一個人能突破身體的局限,掌握語言走進文明世界和你進行精神交流,這是怎樣的奇跡?她需要走過怎樣一條曲折艱辛的道路才能寫下這些話語,將自己心中的感觸表達于世,并穿越時空抵達后來者的心靈?海倫的內心是強大的,她的生命光輝如此燦爛,以至于能穿越書頁照耀到你的心靈。用海倫的話說,"即使身體條件在我們周圍筑起了高墻又能怎樣?.....我們的世界在上方,整個遼闊的天空是屬于我們的!"
本書是中文譯本,譯者王家湘。從“譯后記”中得知,譯者年輕時曾受海倫的自傳激勵,后來有機會親自翻譯此書時依舊激情澎湃。由于譯文中很多句子按照英文語法直接翻譯,不符合漢語的語言習慣,讀起來別扭。編劇王佩建議,讀者最好去啃原版書,不讀中譯本。他認為在對原著翻譯后,“漢語跟著歐化的句式,逐字逐句進行翻譯,就變成了晦澀難懂的語言”,這個譯本給我同樣的感覺。書中許多對大自然、對心理、對讀書感的表達和描寫都很優美,如果翻譯能做到流暢靈動,一定能更好地傳達原文的語言風采。
說明:《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譯本)包括海倫·凱勒的自傳《我的生活》,《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和海倫·凱勒的書信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