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散場,不訴離殤!
席慕容在她的詩中曾寫下: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而我們的青春究竟又是什么樣的呢?是像趙薇所導的《致青春》那樣嗎?撕心裂肺不見得會有,但是痛徹心扉,刻骨銘心也未嘗不可。回想三十余年的時光剪影,仿佛是一幅濃墨重彩的畫卷,上面涂滿了斑斑駁駁的刻痕。
就像鄭微一樣,每一個女生心中都有一個陳孝正,他執著,帥氣,有潔癖,愛學習,有著精致的內心和很強的自尊心,卻也有自己的不完美。而鄭微呢,敢愛敢恨,活潑而又跳脫。自稱“玉面小飛龍”,有著朝氣蓬勃的青春,愈挫愈勇的精神。
遇到陳孝正,是鄭微始料未及的。不早不晚,剛好遇見。她的大膽的表白,對陳孝正說“我喜歡你”,把他嚇的一趔趄,而后步履不穩的返回宿舍的場景,現在想起來也覺得很好笑。其實,這種歡笑背后是不是又有辛酸呢?
影片所給人的感覺,就我個人來說,還是很出乎意料的。一般書拍成電影或者電視劇,總會覺得失了原來的味道。而趙薇所導的《致青春》,卻讓我們酣暢淋漓的經歷了一場青春之旅。那亂糟糟的宿舍,雞飛狗跳的走廊,劇中黎維娟每次經過走廊,都覺得好像經過了野獸出沒的原始叢林一樣的場景,雖然有點兒夸張,但卻讓觀眾最真切的感受到了青春的張力和自由不羈。
而青春里必少不了愛情。如果沒有愛情的點綴,那么青春充其量來說就是一副缺失了色彩的畫卷,沒有了濃墨重彩,只剩下單調的黑白。
《致青春》里的愛情,跌宕起伏的讓人驚心。鄭微與林靜的青梅竹馬、兩小無猜,讓人歆羨,卻無疾而終。站臺上,鄭微提著笨重的行李,緩緩而行的背影,林靜躲在角落相送的不舍眼神,構成了一個美好而又憂傷的畫面。
結局是不言而喻的傷,見與不見,終究難以兩全。
鄭微與陳孝正之間的愛,卻是最刻骨銘心的。就像鄭微自己說的那樣:他是她真正愛過的人。而陳孝正也說:她是他唯一愛過的人。彼此相愛,卻因為現實的不堪而分開。鄭微在知道陳孝正即要公派留學出國后,去質問他,為什么她是最后一個才知道的,如果早點告訴她,或許她會等。是不是因為他未來的藍圖里根本就沒有她。陳孝正說:我已經嘗過貧窮的滋味,我不想讓你跟著我吃苦。鄭微說:如果我愿意呢。陳孝正說:我不愿意!那撕心裂肺的嘶吼,卻是對現實最真切的控訴。
看到這里,不禁淚盈于睫。當今社會,有多少相愛的戀人,因為現實的殘酷,而被迫分離,過著同枕異夢的生活。也有很多戀人,奔波于天涯的兩端,因為距離與時間,消磨了彼此之間的感覺,最后單薄成了惘然。
而我最心疼的是阮莞,她為了愛情不顧一切的傻,讓人憐惜。趙世永根本不值得她的愛,也不配。可愛情里的女人是很傻的,一旦認準了一個男人,就付出了她的全部身心,不容的有半點質疑。所以阮莞原諒了趙世永所做的荒唐事。那在火車上痛哭的場景,讓人也有很深的共鳴。是否我們曾經也為了心愛的他或她而痛哭呢?
最后,阮莞在她結婚前一天,為去赴趙世永的的演唱會之約,出車禍而死。她的死是最凄然的,在正當青春年華之時,猝然而逝,好像是青春戛然而止,給人留下了最美的回憶,卻也成了最深的嘆息。
張天然對阮莞的暗戀,也是一個亮點。他送給她的滿天星,不讓她知道。在影片的最后有了解釋,原來滿天星的花語是“甘當配角”。他對她的愛隱藏于太陽之下,不見天日,無人得知。
還有許開陽對鄭微的喜歡,我總覺得是一種哥哥對妹妹的喜歡,他對她的關照,總是送她珍貴的禮物。
青春里必不可少的還有友情。鄭微,阮莞,朱小北,黎維娟他們之間的宿舍請,雖然也有爭吵,有矛盾,但彼此的了解跟珍惜,卻是彌足珍貴的。
逝去的青春,當我們回想起來的時候,就如那些在舞臺上表演的小丑,都是在賣勁的演出。然而,小丑回到臺后,是否也會想“我剛剛是不是很出丑”。但臺下的掌聲是熱烈的,無論年輕時候的我們都做過了些什么,那真實的存在和感受,遺憾和嘆息,以及對于青春的回憶,卻是很耐人尋味的。
影片中畢業宴會上老張所吟的那首詩:何日功成名遂了,還鄉,醉笑陪公三萬場,不用訴離殤。青春已散場,可不可以不訴離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