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幾篇講了時間管理的認知框架、心智基礎之后,我們來講講具體方法。
忙了一天的工作,卻不知忙了些啥,雜七雜八的事做了不少,重要的任務卻沒什么進展,隨著deadline的臨近,壓力與日俱增。
一天又一天,如此周而復始。
下班晚上或者周末,計劃了一堆想做的事,卻總是被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打斷、拖延,等我們反應過來,周末已經過去了。焦慮因此而來。
一周又一周,如此周而復始。
我們曾經無數次發誓要多陪伴孩子,陪他們玩耍、讀書、聽音樂會、旅行去看那么大的世界,轉眼孩子就長這么大了,這些事卻沒做多少。可是時光不能倒流。
我們曾經有過很多夢想:健身、讀書、學英文、學一樣樂器或其它別的、旅行去看那么大的世界……然而日子卻不聽使喚,在日復一日的重復中飛逝而過,轉眼我們就老了,這些夢想永遠地成為了夢想。人生充滿悔恨。
一年又一年,如此周而復始。
以上場景不知你是否熟悉,反正是我的時間管理課程上學員提得最多的苦惱。總之就是,《時間都去哪了》這首歌,簡直就是為我而寫的,怎能不聽得潸然淚下?
時間是最公平、最強大、最淡定的東西,不管你是誰,每個人的時間都在以同樣的速度流逝著,無法停止、無法儲存、無法倒流。時間的這種屬性讓多少人都覺得,在使勁地被動追趕它、把握不住它,有時甚至憎恨它。
有一個很簡單易行的方法,可以讓我們自己清楚的看到“時間都去哪了”,繼而主動決定“我想讓時間去哪兒”,在時間面前翻身做主人,從此告別以上惱人的場景。
這個方法就是“時間賬本”(或稱為事件—時間日志),記錄每一分鐘時間都花在什么事情上。
不知你是否有過,為了縮減開支、攢錢買房而記賬的經歷,賬本讓你自己清楚的看到每一筆錢都花在哪里,并且為以后的消費做出分析和調整,不該花的錢不亂花,好鋼用在刀刃上。
時間賬本和經濟賬本類似,我在學習時間管理的過程中,受《把時間當作朋友》一書的啟發,開始實踐這個方法,至今已有十來年。從一開始覺得這個方法真是別扭、變態、啰嗦的抗拒,慢慢到后來的欲罷不能,因為它讓我嘗到了以下甜頭:
1、對當下時間的流逝保持覺醒的狀態,因而積極主動的掌控自己的時間。
因為每一塊任務,你都需要記錄它的始末時間,所以這是一種自我約束和自我提醒。保持“覺醒”,你就會清醒的知道每一分鐘自己在做什么,就能夠掌控自己的時間,而不是一頭扎在手機、網絡的漩渦里身不由己。
保持“覺醒”的狀態,不僅對時間管理,對人生的方方面面都很重要,這是題外話。
而且,這個方法有助于養成專注的習慣,一旦一項任務開始,你就全力以赴先把它盡快盡好完成,避免一心多用、左顧右盼。
2、保留數據,定期分析調整。
可能是多年研發工作的職業習慣,我喜歡用數據說話,數據比自我感覺更客觀、更準確、也更真實。你可以對這些時間開銷的數據做定期的分析,然后對下一階段的計劃做出調整。
3、增加對時間預估的準確度。
在做時間預估時,我們通常會高估自己、過于樂觀,做一件事實際需要的時間,往往會多于預估的時間。時間記錄就提供給我們預估的參考值,讓我們對時間的感知越來越精確,于是增加預估的準確度。
我們有時會夸一個人“他是一個很有時間觀念的人”,總之,上述好處就是讓我們成為“有時間觀念的人”,更懂得珍惜時間、更準確的預估時間、更守時。
那“時間賬本”具體要怎么記錄呢?用什么記錄?怎么做分析?
在剛開始實踐時,我是用手邊的紙筆隨時記錄,然后定期謄到自己設計的excel表格里,保存在電腦上。
后來手機各種app層出不窮,有幸遇見一款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app——Time Record Pro.,就改為在手機上隨時記錄,一用多年至今。
其實現在這樣的app很多,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我下文的講解以Time Record Pro.為例。
但講解側重通用的原則和方法,而非介紹這款工具如何使用。不管用哪款工具,以下關鍵點是共通的,且很重要:
1、以終為始,目的明確。(為什么要記錄?)
時間怎么記錄,取決于你想怎么去用、去分析這些記錄下來的數據。
我的做法是:一天24小時都會記錄,但工作時間不做細分,只記錄一段完整的工作時長。因為每天工作時長相對固定,沒法壓縮,且由于已積累了多年職場的經驗,工作效率的提高已不再是我目前追求的重點。
我主要想用數據來分析非工作時間花在日常瑣事和重要事情上的比例,然后想辦法減少瑣事的時間,留給重要的事。尤其是要警惕那些不知不覺偷走我們時間的竊賊,比如,追劇、刷微信微博、網購、閑聊等等。
但在一些非常規的時間段里,我會暫時中斷記錄,比如出去旅行,比如這次生完老二休產假期間,因為這個時間段的任務非常單一且明確,沒有記錄和分析的必要。
2、定義任務。(記錄什么?)
我按照人生平衡模型的四大領域(健康形象,家庭交際,工作財富,自我實現)來定義任務,外加不屬于任何一類的日常瑣事。共五大類,26項任務,囊括了我目前日常在做的所有事情。
任務與任務之間要沒有重疊,每一件具體事情都能清楚的知道屬于哪項任務,除非你有特別想要關注的事情,可以把它單列成一個任務。
如果你想記錄得更為具體,比如具體讀的哪本書,可以把書名寫在“讀書”這項任務的備注里。
在一些非常規的時間段里,我會暫時中斷記錄,比如外出旅行,比如這次生完老二休產假期間,因為這個時間段的任務非常單一,沒有記錄和分析的必要。
3、規定最小時間單位,以及什么時候記錄。(怎么記錄?)
我會在一項任務開始時,打開app記錄開始時間,在任務結束時,再次打開app記錄結束時間。任務過程中我對時間的流逝保持覺知,專注的同時,要求自己盡可能提高效率。
但我的記錄不會細到每一分鐘,你可以選擇以五分鐘或十分鐘為最小單位。我用五分鐘作為最小單位,比如一項任務開始時是2點13分,那我會記錄成2點15分。
即使有時出現這種情況:沒有及時記錄忘了任務的始末時間,也不用太糾結,就盡量按照你的回憶去記錄就好,幾十分鐘的差別不會對宏觀數據的統計造成太大影響。我可不想因為推薦這個方法,把你們都變成強迫癥。
4、數據的使用和保存。(怎么分析?)
記錄本身不是目的,數據的使用和分析才是關鍵。所以一定要定期導出數據,生成直觀的excel表格,便于保存和分析。否則零散的數據將失去作用,以及記錄的意義。
這款app一共提供八款二維表格Report,涵蓋了我想要分析的所有維度。導出的表格是html格式,很容易就可以轉成excel。
我最常用的是E7 Clients Matrix這個表格,四大領域所花費時間的統計和比例一目了然,用來定期審視自己在四大領域的側重和平衡狀況。
我每月對這些表格做一次數據的匯總分析,看看哪些時間是浪費的、哪些任務可以提高效率、四大領域的平衡怎樣、有些事情是不是該放棄、自己是不是每天都走在靠近夢想和目標的正確道路上?然后按月做縱向比較,再對接下去幾個月的安排做相應調整。
做軟件研發和測試,log(日志)非常重要,因為它記錄系統運行的所有狀況,一旦發現軟件缺陷,log是必不可少的調試數據。
所以記錄時間賬本,就是保留自己每日生活的日志,還能提供一個日后查閱的作用,比如你想回憶哪天的具體時間你在做什么,只需點開相應年月的E4 —Tasks per day這個表格,立馬yesterday once more(往日重現)。
這些數據還可以用來做每日打卡總結、每周回顧,寫月度或年度總結。
時間賬本還可以讓你自己找到最高效的黃金時間,以及清晰的看出每一天的時間使用是相對完整還是碎片。
以上就是我記錄“時間賬本”的方法要點,我的時間管理課程專門介紹過這個方法,參加過的學員們,有很多試用過它,但堅持者寥寥無幾。很多人堅持不了,是受不了每一分鐘在干什么都要記錄的變態。受不了是因為沒想清楚為什么要這么做,也沒嘗到過這么做帶來的甜頭。
其實嘗試這個方法之前,我也是抵觸、懷疑的。對于抱有懷疑態度的事情,我通常都會親自試試,耐心做一段時間看看效果,所謂實踐出真知嘛。沒想到,習慣以后我竟然離不開它了。
人,一旦習慣了“覺醒”,就很難再回到從前的“混沌”。
如果你覺得這個方法麻煩、變態,那我們來看看一個把這個習慣堅持了56年的“奇葩”吧。他就是《奇特的一生》的主角,牛B的科學家柳比歇夫。老頭是前蘇聯著名的昆蟲學家、哲學家、數學家,一生學富五車、著作等身。但他最牛B的還不是這些成就,而是獨創了“時間統計法”,即本文介紹的方法,而且56年如一日的堅持記錄,直至去世。
文章的結尾,向這位高效能時間管理的典范致敬,感謝他發明了這個方法,通過長期堅持,讓我們面對自己的時間和人生,都能盡在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