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書單里,一直有一項叫做“關于死亡”的一系列書籍,這個書單存在很久了,卻一直一本都沒有看過。很奇怪,我們似乎在知道“死亡”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回避“死亡”。我至今都記得我是什么時候開始知道“死亡”這個概念的,那是小時候(不記得是幾歲)跟爸媽一起看一部電視劇,劇里的某個人躺在醫院,全身被綁帶裹得嚴嚴實實,然后他身邊的人開始哭。我問了我媽他們為什么在哭,我媽說因為那個人死了。這是我有記憶的第一次聽到“死”這個概念。或者在這之前還有,但我不記得了。
死亡可以跟這世界所有悲情色彩的詞語一一匹配,可以在一瞬間轉變任何一個愉悅的氛圍。因為談及死亡,我們會靜默會嚴肅。我歷史書讀得不夠,我不知道是從哪個年代哪個時刻開始我們自然而然地談到死亡就會這樣。可是我知道很多事情越是逃避越是恐懼,而我們就一直困在逃避死亡恐懼死亡這個惡性循環的圈子里。
剛剛說的關于死亡那個書單,也就是上個月,我才從圖書館借來第一本,但其實直到昨晚還沒翻開過。我總覺得應該做好了準備才去看這本書,我所說的準備包括一個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心情。然后就在昨天,我看了最新一期《奇葩說》,辯題是“如果你的親人得了絕癥,你會不會鼓勵他撐下去”。我真的從李林(第一個發言的辯手)開始講就開始哭,一直哭著看完了全場辯論。我承認我本身就是一個低淚點的人,所以我毫無意外地也逃脫不了這個魔圈,以至于全場我都沒去關注辯手們的邏輯性,只感覺一個個點都戳到內心。
正如這場辯論最后沒有去得出輸贏的結論一樣,也正如馬東最后說的一樣,這個話題本身就不是一場辯論,根本無論對錯,整個話題只有感性沒有理性,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身的經歷,每個人談及這個話題都會從自己的經歷出發,只是自己也忍不住會去想,如果是我,我會去鼓勵別人嗎,我會希望別人鼓勵我嗎。昨晚想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是想順便談談自己的看法的,今天突然不想說了,其實鼓勵不鼓勵,奇葩說里面每個辯手包括采訪到的人已經說了足夠多的理由,而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其實我怎么想,大概已經不重要了吧。
那么,我們該怎樣去面對死亡?我很同意最后蔡康永說的,我們應該練習面對。盡管此刻心中有一萬句想說我TMD才不想要有這個的練習機會,但其實,誰逃得過。《天藍色的彼岸》這本書講的是一個因車禍去世的小男孩哈里,去世后的他去了“另外一個世界”,但卻因為心中的掛念,心中“未完成的事”而去不了天藍色的彼岸,所以化為幽靈回到人間看他的家人朋友,看沒有了他的世界是變成什么樣。
書中有一段關于哈里和他姐姐的內容:
哈里在出車禍之前跟姐姐吵了架。哈里大聲說:“我們走著瞧,我們走著瞧!我這次可算是恨上你,恨上你們了!我再也不會回來了!”
姐姐說:“那太好了,你永遠也別回來!”
“你會后悔的!你會后悔的!我要是在哪天死了的,你準保會后悔的!”
“你放心吧,我不會,我高興還來不及呢!趕快走。”
哈里用力把門撞上,騎上車就走了,他被卡車撞死了。
去了另一個世界的哈里特別想見姐姐,想跟姐姐道歉,想跟姐姐說他說的都不是真心話,想跟姐姐說不要難過,想跟姐姐說不是她的錯,想跟姐姐說可她可以用他的每一樣東西。但是他回不去了,真的回不去了。書里并沒有從姐姐的視角講述哈里死亡后的姐姐,但此刻的姐姐一定也跟哈里一樣,想見哈里,想跟哈里道歉,想跟哈里說她說的都不是真心話,想跟哈里說都是她的錯,想跟哈里說她再也不跟他爭東西。但是哈里回不去了,真的回不去了。
我們何嘗不是如此,總是等到傷害已經造成,總是等到一切已經無法挽回的時候才悔不當初,但一切都回不去了。我們總是口口聲聲說著珍惜身邊的人,卻一次次的傷害彼此。死亡可以磨平所有的傷害,但死亡無法帶來彌補和挽回。但我們更不想的,是死亡把一切都推向那個悲情的極端。我們無法阻止死亡,但我們可以珍惜死亡前的時光,我們無法避免死亡,但我們可以去抵抗死亡帶來的傷害。就像書里說的“你不在了,但生活還在”。如果死亡帶走了我,我最不想見到的,大概就是,它還帶走了你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