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在秦漢時期,某地有個員外,生有一女,年方十六。不但長得窈窕動人,而且品貌端莊。女工及琴棋書畫樣樣在行,員外視為掌上明珠;登門求親的人絡繹不絕。
而這個員外,是個貪圖榮華富貴之徒,經權衡再三,將女兒許配給丁縣令之子,以圖升官發財,光宗耀祖。
誰知這員外之女卻是一個秉性剛烈的女子,瞧不起紈绔子弟,視金錢和權勢如糞土。私自與府中一個教書先生訂下了終身。
任憑父親花言巧語,軟硬兼施,她至死不從。待到逼嫁之日,含恨撞死在閨房中,以死明志。
那教書先生因此憂郁成疾,終日茶飯不思,臥床不起,遂被員外逐出府外。
數年之后的一個秋天,教書先生思情更甚,硬撐著病體,到此女墳前憑吊。
見墳上長了一棵枝葉繁茂的小樹,結著烏黑發亮的果實。先生細觀樹影,頗似員外之女,淡裝素裹,亭亭玉立,一時激動地不知所措。他顫抖著干枯的雙手,撫摸樹干,流下辛酸的眼淚。
頃刻間枝葉婆娑有聲,繼續落下許多果實。先生拾取數顆果實,放入口中,味甘而微苦,直沁心脾,精神一振,心潮起伏;往日情趣歷歷在目。
從此,先生每日必到墳前,精心培育此樹。摘下充饑,寄托哀思。天長日久,此樹變得郁郁蔥蔥,生機盎然。教書先生病也日益好轉,過早變白了的頭發也開始轉黑。
他在百感交集時吟道:“此樹即爾兮,貞潔無瑕兮,桿知吾心兮,葉乃吾衣兮,果好吾糧兮,影名吾身兮,相依為命兮,永不分離兮”。
從此,人們為紀念這位執著追求純真愛情的女子,將這種樹上長的果子命名為“女貞子”
藥用價值
女貞子性平,味甘、苦,歸肝、腎二經,有滋陰益壽、補益肝腎、清熱明目、烏須黑發等功效。一般常用于治療頭暈目眩、耳鳴目暗、腰膝酸痛、內熱、須發早白等病癥。
《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認為女貞子具有“主補中,安五臟,養精神,除百疾。久服肥健輕身不老”。
《草本備要》中說女貞子可以“益肝腎,安五臟,強腰膝,明耳目,烏須發,補風虛,除百病”。
《草本經疏》中說:“女貞子氣味俱陰,正入腎除熱補精之要品,腎得補,則五臟自安,精神自足,百病去而身肥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