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設計難免要接觸手繪,尤其在這個新的時代,多元化人才才能匹配多元化社會,才能擁有更多機會與捷徑,所以不會手繪的設計師仿佛不是根本意義上的設計師,不是一個完整的設計師。
沒學設計之前,我也從未畫過一幅完整的畫。
練過鋼筆字、毛筆字、以及因為被老師罰抄課文的各種筆字,卻沒認真畫過畫,用過2B鉛筆,只是涂答題卡,并未曾描繪過一幅美好畫面或是一張俊朗的側臉。
手繪伴隨著UI設計同時開始,學習了透視關系三大面五大調子,從排線到結構到臨摹,畫了幾節課,期初毫無頭緒不知從何起筆,繼而可以獨立完成一幅簡單的畫,我慢慢發現其中的樂趣并簡單地喜歡上了畫畫。
不知是個兒高腳大手大,還是上學時被老師罰抄了太多課文,或是小小年紀扮人家父母簽了太多“家長已閱”,我寫字比較重。
沒想到畫畫也是,線條也比身邊的同學的重,而且特別喜歡描,越描越黑,越描越重。這就導致畫錯了擦的時候,怎么擦都擦不干凈,畫面臟乎乎,這對于一個潔癖又強迫的人,著實難受得很。
我問老師,他們怎么可以那么輕柔,各B鉛筆字在素描紙上擦過,溫柔的像熊貓媽媽撫摸自己的孩子。
老師說,跟寫字一樣,每個人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字跡,下筆的力度或許與內心的寬度有關吧。
沒辦法,即使我每次下筆的時候都小心小心,像其他同學那樣溫柔,可沒畫幾筆,就逐漸回歸屬于我的力量。
索性不管了吧,就當是我的風格吧。
后來,學習及工作量的繁重導致畫畫的時間越來越少,很難再堅持“每日一畫”。就在偶爾放假休息時候,或是內心復雜想了太多關于生活關于理想時候,為了讓自己靜下心來,投入積極向上的狀態,便翻開本,拾起筆,畫一下。
每次畫完,看來看去,總是不太喜歡鉛筆畫呈現出的只可遠觀不可近察的不完美,于是我翻出鋼筆和墨水,蘸著,將所有線條一條一條描出來,描完再把所有鉛筆印記擦去,擦干凈后再次拿起,近看遠看,高看底看,恩..還是這樣好,就像拿到PS里將對比度、亮度、曲線、色階等都處理了一遍一樣。
應該就是這樣,描著描著,我愛上了鋼筆畫,或者說比起素描,更喜歡鋼筆畫。
它用筆果斷肯定,線條剛勁流暢,黑白對比強烈,畫面效果細密緊湊,對所畫事物既能做精細入微,亦能高度概括。
就好像我自己,嚴肅認真是我,隨性不著邊際是我,一言不發是我,談笑風聲是我,矯揉造作是我,不容侵犯是我。
重點是畫材相比鉛筆素描,簡單了太多,甚至是簡陋。
想起每次素描后,橡皮擦擦出的,那些如同在澡堂子里從身子上搓下來的不同灰度的泥卷,紙面上、桌子上、地上、遍布四周,加上畫畫時接二連三拿出的各種工具,一片狼藉,頭疼得不想收拾。
說,“莫名其妙愛上他/她”、“一秒鐘就愛上他/她”,
其實把一個人換成一件事也是,不知為何不知何時便喜歡了,便成了興趣。
但若是認認真真地去想一想,其實原因是有的。
波蘭尼悖論表示,我們知道的,比我們可言說的多,人類擁有不可名狀的情感與靈感,這種情感與靈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就好比我們喜歡一個偶像明顯,問為什么喜歡,我們說他哪里好哪里好,所以喜歡。然而實際上是,我們遇見他的時候,就喜歡上了他,因為他是你喜歡的型,你便覺得他哪里都好,把那些好都加在他身上。
我不知道是否能說清為什么就喜歡鋼筆畫,但我想我內心是知道為什么的。
就像我選擇轉業學設計,我說不清原因,也說不服他人,然而內心還是做了這種選擇。
生活中很多人都這樣,當遇到一件事情需要慎重做出抉擇時,我們會詢問他人經驗意見,也甚至利用機器利用人工智能幫助分析出科學的答案,可是最終,還是未跟從經驗與科學,做了隨心的選擇。
以上的畫都是臨摹的,因為畫齡很短,就幾個月。
另外都拿到PS里處理了一下,因為手機很難拍好。
先剪裁、再調整下透視,將照片變成一張端正的圖片,然后調節亮度、對比度、色階、曲線,最后加了銳化。
還有今天剛發現的一個“濾鏡”→“像素畫”→“頭版雕刻”【拍的時候有明顯的亮暗區域,曲線怎么調發現還是不能將顏色調均勻,這個可以很好地將畫面黃白的畫紙背景調均勻。】
Than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