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小編已經給大家伙講述過自貢冷吃兔的故事了,相信大家的味蕾已經被美味的冷吃兔所征服,而今天,小編再為大家獻上一道川南名菜——古藺麻辣雞。
提到古藺麻辣雞,相信大家已經不陌生了,在全國很多省份都能找到這道來自四川瀘州古藺縣的特色美食,在被央視大型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制作成專題在第二季節目中播出后,其名聲更是響徹全國,遠銷海外,成為家喻戶曉的一道名菜。
麻辣雞的歷史起源
古藺麻辣雞的說法源于解放初期,據說創始人是四川省古藺縣人聶墩墩。由于古藺屬于四川盆地周邊山區,山高坡陡產有優質土雞,加之當時古藺人多以體力勞動為主,食品口味偏重,因此聶墩墩以重麻重辣創造出了這道菜品,但麻辣雞應該是當地居民幾百年來共同勞動的結晶,顯示出當地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而現在幾乎古藺縣人家家都會做麻辣雞,在當地,比較出名的幾家麻辣雞品牌有姬三三、藺三娃、袁老大、李八斤等。
麻辣雞產地
古藺縣是四川省瀘州市的一個下轄縣,古為“藺州”,因是郎酒的產地而被稱作“郎酒之鄉”,又因盛產春蘭,所以有“春蘭之都”的美譽。
古藺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冬春少雨,盛夏亢揚,且古藺縣位于四川盆地最南緣,處于四川盆地與云貴高原過渡帶烏蒙山系大婁山西段北側,呈半島狀伸入黔北,地勢西高東低,南陡北緩地形起伏較大,山巒聳立,溝壑縱橫,由于山高坡陡,造就了當地獨有的優質土雞
品種,為麻辣雞的制作提供了良好食材。
麻辣雞制作過程
古藺麻辣雞在當地每家都有自己獨特的一種做法,較為傳統的是將仔雞宰殺,放入容器內,倒入適星的熱水浸泡以褪去雞毛。
再去掉仔雞的食管、氣管和內臟,放入淡鹽水中浸泡并沖洗干凈,再放入沸水鍋內汆燙出血水, 撈出仔雞,用冷水過涼后加人蔥段、姜塊、花椒、八角、茴香,用中火煮至雞熟,隨后撈出仔雞,晾涼,剔去雞大骨,改刀切成條塊, 碼放在大盤內呈整雞形。
然后把青尖椒、紅尖椒去蒂、去籽,切成小粒,放在 大碗內加人蔥姜末、蒜蓉、醬油、精鹽、花椒油、辣椒油、味精、豆瓣醬、豆鼓、白糖、米酷、香油和雞清湯調洋均勻成味汁澆在切好的雞肉上,再撒上熟芝芝麻后即可上桌或者將調好的味汁與切好的雞肉一起上桌蘸食。
制作好后的麻辣雞香氣撲鼻,肉質細嫩,皮脆脫骨,咸淡適宜,麻辣得當,凡品嘗者均連連稱道,贊不絕口。
此外,當地人對麻辣雞的佐料也有相當高的要求,要將辣椒打成粉放入煉好的菜籽油中,制作成四川特有的油辣子,再加入姜、蒜、芝麻、麻油和鹵制雞肉的鹵水,這樣在食用麻辣雞時蘸食非常美味可口。
麻辣雞的營養價值
雞肉是屬于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鉀硫酸氨基酸的含量也很豐富,因此可彌補牛及豬肉的不足。
同時也由于雞肉比其他肉類的維生素A含量多,蛋白質的含量比例較高,而且消化率高,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有增強體力、強壯身體的作用。
另外含有對人體生發育有重要作用的磷脂類,是中國人膳食結構中脂肪和磷脂的重要來源之一。對營養不良、畏寒怕冷、乏力疲勞、月經不調、貧血、虛弱等有很好的食療作用。而辣椒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抗氧化物質,可預防癌癥及其他慢性疾病,對于改善食欲、增加飯量也有較好功效。
古藺縣雖處于大山深處,地理條件較為惡劣,但勤勞樸實的古藺人民竟然創造出如此不可多得的美味,體現出了中國傳統飲食“和”文化的精髓,即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發明出新的烹飪技巧和菜品,從而促進了多種食料的和合相偕,共同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飲食文化,各位有興趣的朋友有機會一定要去感受下這道來自大山深處的美味。
三千美食,專注純天然、原生態健康美食,大家快去看看吧。關注微信公眾號:cdsghq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