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奔忙在采訪第一線,與社區(qū)主任村上群眾坐一條板凳拉家常,到社區(qū)小區(qū)、田間地頭找感覺,非常有意思。我為自己是個新聞記者感到驕傲,每天都是快快樂樂的!呵呵!”說話間,人已經笑出了聲,樂不可支,這可是在臺上演講呀,興有這么樂呵的!立時感染了現(xiàn)場觀眾一大片,原本莊嚴的禮堂頓時歡笑聲四起。? ?
這是“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 慶祝第十八個記者節(jié)巡講活動”現(xiàn)場,六位成都一線記者相繼上臺,圍繞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講述身邊的故事和自己的故事,臺下是來自市區(qū)和20個區(qū)市縣的媒體從業(yè)人員,還有一些是高校的學生。6位演講者大多才20多歲,卻已是分別榮獲了中國好新聞獎、四川好新聞獎和成都好新聞獎的業(yè)內精兵,有著豐富的從業(yè)經驗,在各自崗位上干得風生水起,每個人身上帶著鮮明的職業(yè)烙印。? ?
去年,一個成都故事溫暖了海內外的人心,這是個“小題大做”的故事:成都地鐵7號線在建設過程中,收到了金蘋果幼兒園小朋友的倡議書,希望能等到藍色鳥蛋孵化出小鳥后再挪動盆栽,施工方咨詢了鳥類專家后決定暫緩該區(qū)域的工程,給了鳥兒4天的孵化時間,同時也給了孩子們一場形象的生命與愛的教育。成都商報得知此事后迅速發(fā)招,連續(xù)發(fā)出5期報道,中國新聞獎三等獎獲得者宦小淮就是這組報道的參與者,他和團隊趁熱打鐵,將新聞做深做透,引起了全城熱議及國內媒體的競相轉載,還在海外獲得傳播。“成都從來都是個有溫度的城市,而此事再次驗證了她的溫暖與和諧。我們媒體人就是要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和公平正義的守望者,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和成都故事!”?
成都交通廣播電臺的主持人孫靜是個成都媒體界的名人。2008年汶川地震發(fā)生后,孫靜在搖搖晃晃的大樓內堅持播音,及時與市民溝通,為消除市民恐慌心理、維護社會秩序做出了貢獻,由此她被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并獲得“成都十大杰出青年”、“全國抗震救災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她也因為地震直播作品《那一刻,我們在一起》捧得當年“金話筒獎”。因主持風格犀利而被稱為“麻辣主播”的孫靜一上臺來,果然激情澎湃,“只有方向正確了,才會離目標更近。媒體是連接群眾與黨和政府的橋梁。要獲得更大的影響力,就必須站在群眾的立場、黨和政府的立場看問題、做報道。”秉持這樣的理念不斷前行,她和團隊在去年以一篇《包容與開放——共享單車的成都表達》攬得中國新聞獎,圓了從業(yè)20年的夢想。? ?
快人快語的孫靜自曝了年齡:“我已經42歲,翻過年就43了。”臺下一片驚呼,美美的苗條的孫老師完全不像個中年婦女呀!有理想有追求有目標,是她不“油膩”的駐顏法寶呀。她還講述了一個幫扶邊遠地區(qū)小女孩吉各小芳的故事,小女孩永遠那么懂事愛笑,心中有一個做播音主持人的夢想,有一天來到直播間喊出了心中對爸爸媽媽說的話,孫靜才知道這個樂觀的女孩原來是個孤兒。淚光點點中,孫靜說自己作為電臺主持人,常常被這樣的故事感動著,也決心為了這些可愛的孩子們把工作做得更好。? ?
成都日報區(qū)縣部的趙榮昌就是那個站著演講臺上樂不可支的人,看得出,他的確非常快樂。才工作兩年,他已經拿到了四川新聞獎一等獎。大學專業(yè)主修金融,快畢業(yè)時卻拜了南京日報的一位大師為師,接受了大師嚴格的訓練,讓他明白了“好新聞永遠是跑出來的。不坐在同一條板凳上交交心,不站在田間地頭找找感覺,就很難撈到獨到的素材,更遑論創(chuàng)作出深刻的作品”。于是,他每次采訪都盡可能地走到最基層去,與干部群眾做朋友,通過和他們聊天,在他們的“朋友圈”中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新聞線索,發(fā)現(xiàn)成都這座城市獨有的魅力。?
成都晚報雷鋒熱線記者曾琦講到,就在上周末,雷鋒熱線聯(lián)合愛心聯(lián)盟成員志愿者走進了洪雅縣漢王鄉(xiāng)中心小學送去急需的生活物資。像這樣的救助,雷鋒熱線聯(lián)合全國100多家主流媒體、900多個愛心聯(lián)盟成員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救助,已經成為常態(tài)。 “雖然我當記者的時間只有短短兩年,但是為自己是記者中一員而深深驕傲,更為自己是成都晚報新媒體的一員而深深驕傲。”? ?
“對于一個記者而言,我們不僅僅是時代的參與者、記錄者,更是引領者。記者與其說是一個講故事的過程,不如說是一個塑造三觀的過程。成都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記者周子陽說隨著工作的深入,自己對這個職業(yè)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作為一個新聞人,備受鼓舞的同時也深感責任重大,只有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才能與偉大的時代一起成長!?
“好記者講好故事”獲獎者、成都市廣播電視臺記者李怡心說,合上采訪本時掉的眼淚是初心,聽到采訪對象一句“謝謝”時的激動也是初心,不忘責任,堅守底線就是初心。“無論傳播平臺如何更新,記者的職責和使命卻一直不變:用鏡頭和筆觸去記錄有價值的事,緊跟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講述好故事!”?
兩個小時的演講,半個小時的互動,演講者熱情洋溢,聽講者心潮起伏,一種對職業(yè)的熱愛與敬畏的溫暖情緒在會場中傳遞蔓延,其間我竟數(shù)次落淚,感動于這些優(yōu)秀同行在浮躁的當下,仍堅守著新聞記者的職責,擴展著嚴肅報道的力量。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大記者”變成“小編”,是時代的戲謔,也是自我的吐槽。但,這個時代,仍然需要理想,真相仍需要去守望。令人欣慰的是,仍有人愿意去追求去守望。? ?
從前日子過得慢,可以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守一業(yè)一生。到了瞬息萬變的當下,這些差不多已是神話,尤其是在名利誘惑與舒適度的影響之下,終生堅守一份熱愛的職業(yè)幾乎要被看作笑話。如果做不到,我們依然可以秉持一顆赤子之心,全情投入每一份工作。
如此,千山萬水走過,初心仍在,不負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