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童話故事書,結尾總是王子和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長大以后,才知道,童話里都是騙人的。現實會告訴你,哪里的永遠幸福快樂的日子,公主也許不會做飯而且愛放屁,王子也許脾氣不好不顧家。
人活在世界上好像就是有無窮無盡的煩惱。而你真正計算過嗎?純正的開心快樂的日子有幾天,幾分鐘,甚至幾秒鐘?
甚至,快樂是什么?你知道嗎?
最近在看的《人類簡史》,有關于快樂的這一章的解讀感受頗深,不禁要寫下來分享。
我活了半輩子的媽常感慨說,生活在現代這個時代是幸福的。我們科學技術這么發達,醫學也那么先進,大多數中產階級過著舒適的生活。死亡率大大下降,除了個別地區外,沒有戰火的硝煙,基本上是和平的世界。按理說,我們是不是該特別快樂呢?好像也沒有。也許你還沒有遠古時代在大地奔跑狩獵的人快樂。
快樂該如何計算呢?我們討論快樂的時候往往會考慮以下因素:有錢,健康,社會,倫理,心靈等因素。有錢人可能并不一定快樂,窮人也未必不幸福。
一般對于快樂普遍接受的定義是“主觀感到幸福。”依這個觀點,快樂是種個人內在感受。
可能是因為當下的直接快感,或是長期生活方式的滿足。現如今,許多人會拼命掙錢,因為他們認為金錢會帶給人快樂。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金錢確實會帶來快樂,但是有一定的限度,超過限度之后效果就不那么明顯。如果你本身生活在底層,苦苦掙扎,忽然中了兩百萬彩票,那么你的快樂會持續很久。而如果你本身就是年薪幾百萬的外企高管,就算中了兩三千萬的樂透,主觀幸福感也就會提高幾個星期。你不過會換一個更好點的跑車,更豪華點的房子,喝更頂級的紅酒,而這一切很快就會沒有新鮮感。
而有關健康的身體也是這樣,疾病會短期降低人的幸福感。但除非是病情不斷惡化,并且伴有持續疼痛,否則當時間流逝,你會日益接受這一切。就像糖尿病這種慢性疾病,盡管剛得的時候會郁悶一陣子,但是很快會調適過來,帶病依舊可以很快樂生存。
快樂與否,家庭和社群要比金錢和健康來的重要。擁有愛你的另一半,親情的溫暖,朋友的支持,這些更容易提供幸福感。我想這一點大家都深有感觸吧。即使沒什么錢,健康也有些毛病,但是有著良好的婚姻,許多愛你的家人和朋友,那么你也會感到很幸福。
還有所謂的自由,也許也是不快樂的原因。我們有越來越多可以選擇的權利,卻又不知道該如何選擇,變成了迷茫和壓力。我們大多覺得小時候很快樂,但其實小時候的大部分時光實在學校度過,沒有許多自由。下課的時光和課余時間的偷偷玩耍反而會很快樂。步入成人社會,當你可以盡情選擇你的人生的時候,正是你不快樂的時候,因為不知道該從何選擇才能達到所謂的完美。還有你選擇的人也可能會離開你,這也會造成痛苦。于是,現代人越來越多的感到孤獨。
關于快樂的最重要的一項發現在于:快樂并不在于任何像是財富、健康甚至社群之類的客觀條件,而在于客觀條件和主觀期望之間是否相符。
你想要什么,然后得到了什么,你就會特別開心。不論你想得到的是一塊錢的燒餅,還是一輛法拉利。所以快樂最重要的是知足,而不是一直想要的更多。你會覺得,這一切不是老生常談嗎?古人也都知道,不過現代人還用研究調查得出了一樣的理論。
可是,想要滿足有多難。人類生來有欲望。總是好了還想更好。欲望會帶來生活的動力,會不斷的追求,但同時就會帶來不快樂。這是一個矛盾體啊。
而且現代可怕的事還有整個世界相通的,我們看到的更多更廣,眼界更高的同時,對比會產生不快樂。網絡,電視媒體不斷給我們帶來新鮮的事物,更成功更聰明的人,更美貌的明星,更美好的一切。你永遠也比不上范冰冰和anglelababy的美貌,也比不過周杰倫,王力宏的才華,比不上劉瑜,楊瀾,柴靜的知性,比不上高曉松的知識廣博。
相比過去,人們可能只認識周圍的人,那么也就比較容易安居樂業。如今看到的聽到的,各種大神各種牛逼,不覺讓許多人自慚形穢。那么,還能那么快樂嗎?所以,如今的時代,要有一個良好又堅定的心態,不受這個新媒體時代的影響,非常重要。可其實大多數人是做不到的。
生物學家認為,我們的心理和情感世界是由數百年演化的生化機制所致。
社會科學家研究快樂的化學成分:由神經元和各種生化物質(血清素,多巴胺和催產素)等構成。我們快樂的唯一原因,是身體內發出的這種快感的感官感受。這種快感永遠不會永恒,所以終究會消失。人們會再次迎來痛苦。所以,想要永遠快樂,是不可能的。
生物學上科學家可以研究出一種藥品,打過之后就會一直快樂下去。就像百解憂,之所以讓人不再沮喪,靠的就是提高血清素的濃度。可是每天靠著精神病藥物生活也是夠了。可以采訪吸毒者,他們會告訴你,吸毒的時候最快樂了。心理學家是不是該發一份報告,想要快樂,去吸毒?
“快樂等于快感。”這種生物學原理根本就不對。
我們所追求的還是生命的意義里,真正的快樂。
生命整體有價值,有意義,就能得到快樂。尼采說:只要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幾乎什么都能忍受。生活有意義,就算困境中也能甘之如飴,生活無意義,就算在順境中也度日如年。
可是從純粹科學的角度看,人類的生命本來就完全沒有意義。人的一生很短暫,消失了以后就不存在了。我們所給生命賦予的意義,也不過是自己給自己的錯覺罷了。而這,已經變成了一種集體錯覺。
那么,生命的意義與快樂都是主觀感受。正如盧梭所說:我覺得好的,就是好的。我覺得壞的。就是壞的。其實我們從小到大都被不斷灌輸這種感受。這種其實不過是自由主義的獨有觀點而已。
而關于快樂,許多宗教和哲學都與自由主義非常不同。佛教似乎有著自己的理解。佛教認為:快樂不是主觀感受到愉悅的,也不是主觀覺得生命有意義,反而是在于放下追求主觀感受這件事。
現在終于明白為什么高僧能夠做到心無旁騖,淡然處之。因為快樂只是內心的波動而已。他們的心靈變得一片澄明,自在。這種平靜的心情是一生都在追求愉悅心情的人難以想象的。他為什么粗茶淡飯,苦修,這樣會快樂嗎?其實他們已經放下,追求那些自我感覺良好的心理感受了。
可是,作為一個現代人,我不得不說,啥都不追求,什么都放下,還活個屁啊。所以,我離佛教的高深,還差得遠。
但是佛教這一點很可取,快樂的關鍵在于:追求真我,真正了解自己。
我只能在不那么執著于追求快樂的感受中,慢慢發現真實的自己。而不是僅憑感覺過日子。人在短暫的生命中,在慢慢追求探索中賦予其自己的意義。在痛苦的時候依舊抱有希望,在快樂的時候認真感受。人生的旅程中,我是不可能快樂每一天的,認清這一點,心理也就能放下許多。
關于快樂這件事的研究,只是個開始,我們還是要永遠探索下去,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