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想我們正在經歷著的是個光怪陸離的時代。
從前我想逗他笑,總要對著鏡子練習好久。而現在,只要你肯花時間,然后從網上搜羅一堆搞笑的表情包和五花八門的段子就可以做到。不用練習,也不會出錯,甚至還可以撤回。
從前我想和他在冬日里去城南那邊吃上一口熱氣騰騰的包子,就著一碗豆腐腦,然后滿足地大笑。而現在,一個手機一個App就能搞定,不必再走那么遠的路,省時又省力。
從前我喜歡寫日記,把可愛的人不可愛的人喜歡的人討厭的人都記錄下來,我想要把全世界都放在筆尖上。而現在,翻看微信上的幾個好友,除了個人資料,看不見他們的性格脾性,也就不談什么喜歡不喜歡可愛不可愛了,看來看去,沒有幾個還是人。
從前我總愛把一塊兩毛錢的泡泡糖嚼到很爛,嚼到無味,然后吹一個很大的泡泡,糊在臉上。即使這樣,還是不舍得吐出來扔掉。而現在,貨架上早就沒有西瓜糖,泡泡糖的蹤影,甚至售貨員找給你兩毛錢你都不會要。我不禁問自己:究竟是人民幣的貶值,還是精神追求的貶值?
從前電影還是一樣神奇的東西,我們甘愿把攢下來一個月的零花錢去排隊買張電影票,和家人朋友或是喜歡的人看一場精彩的電影。而現在,粗制濫造的影片充斥著我們的生活,一票難求的現象幾乎不會再出現,即使你買不到票,廣告商也會想辦法出現在你的手機里。現在的時代是,拍電影的人比看電影的人還多。
從前很慢很慢,是我們在控制時間,而現在,卻是時間在嘲笑我們。
從前是相愛沒有那么容易,每個人都有他的脾氣。而現在卻是,相愛沒有那么容易,每個人都有他的手機。無奈又無力。
(二)
時間負責流動,而我們負責長大。
我們變得勤快又懶惰。我們勤快地約朋友,勤快地拍照,勤快的逛淘寶。而當我們在一起的時候,在同一張飯桌上的時候,卻又懶得看對方一眼,而是忙著將照片發在微博和朋友圈上,好像朋友圈可以給我們帶來更多快樂。
電影院里又上了新的電影,各種豪華流量明星陣容五顏六色,可是出影院后,我也就只記得這些不知是鮮肉還是鮮花的了。至于電影的內容,我實在是記不得多少了。
手機的通知欄里還是會不斷的推薦最新歌曲,而我的歌單里卻還是保留著年代感的老歌。念舊的人總像一個拾荒者,角落里的曾經也要裝進麻袋里,生怕它會溜走。
細想,不止是我,這個時代的很多人都在高歌念舊,抒發著自己那不知名的情懷,手里卻還在不停的發著朋友圈,告訴別人自己是個文藝青年。內心卻早已被這個無力更改的年代所腐蝕。
我在,大街上,小巷里,公交上,火車里,看到的是一個個形色匆匆的身影,一張張冷漠的臉龐,聽到的是陣陣刺耳的汽車鳴笛聲,而他們手里拿著的,卻是所謂的智能手機和電子產品。
我們生活在一個光怪陸離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里,每個人都與發達的科技網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被罩在這個網絡里動彈不得,如若什么人從網絡里掙脫出來了,我們就把他定義為不合群的怪人。其實我們渾然不知,真正的怪人是我們自己。
我們生活在一個拼速度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里,每個人都在為生計而奔波忙碌著,愛情是速食的,飯菜也是速食的。我們究竟在追逐著什么?有沒有終點?哪里才是終點?
“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具端”,自耕自食,是社會理想的個人生活方式。紀錄片在國內一向并不會引起多大的重視,但《舌尖上的中國》卻以其對食物獨特的拍攝視角和對生活細膩的解讀方式而掀起了一番收視熱潮。它的火熱反映了在“速食”文化下人們對慢生活的美好期盼與向往。
(三)
慢一點吧,愛情也是。
那個時候的我們,還是會為了對方日夜疊千紙鶴拼湊出999個我愛你的少男少女。然而到了如今的時代,卻是流傳的那句:“我們都活在了一個上了床也不會有愛情的年代”。
我們失去的不僅是慢下來的生活,還有曾被我們視為珍寶的感情。我總以為愛情是分分合合的甜蜜,而現在卻成了一炮而散的合作愉快。無奈又無力。
相愛沒有那么容易,每個人都有他的脾氣。
相愛沒有那么容易,每個人都有他的手機。
有人會說,我們生在一個多么幸運的時代,我們幸好沒有生在父輩的那一代。每當聽到這些聲音,我就會在想,最可怕的不是這個時代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而是這個時代改變了人的思想。
從前路程很遠,車馬很慢吧。
現在路程很遠,通訊卻飛快。
無數次夢到:夕陽西下,伴著零星暮色,一對老人相互攙扶著,相擁在長椅上,在他們的眼眸里,時間靜如水,愛情長到忘卻時間,暮色下,只有夕陽和遠方。
夢醒了,翻遍手機,卻怎么也找不到相伴一生的人。
嗯,它還帶走了信任。
文末,附周將小詩一篇:
《無題》
每個人都有秘密
每個人都有距離
每個人都有手機
大家相當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