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 發憤的草莓
你是否想做某個事情,可是一想到從雜物里拿取工具太麻煩,最后不得不放棄?
你是否曾經在衣櫥里翻箱倒柜,還找不到想穿那件,卻不舍得扔掉沒法穿的舊品?
你是否有過多次家中整理的經歷,但每次沒過多長時間就打回原型,不知如何才行?
......
這些問題我也曾經遇到過,也曾經苦思不得其解。終于在最近又有新的發現。
很多人不過是打造漂亮的倉庫而已,并不是真正的整理。
農歷過年前,對新家物品來一次“斷舍離”。
若說以前也有“斷舍離”的行動,但每次就像減肥的小姑娘,最后體重又回到原來的噸位那樣沮喪。但這次不同,清理之后比較徹底。
同樣是整理,為什么前后天壤之別?其實,很多不同,僅僅始于小的改變。
這次5000字寫下最重要的三點的實踐經驗,書上不一定全有,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01 思維躍遷
你家里的長輩有“松鼠癥”嗎?就是像松鼠要過冬那樣囤積物品。家里滿得像倉庫一樣,堆滿了年輕時的回憶。
不管是三年都穿不上的衣服,甚至是二三十年前的老款錄音機,還有一些都不會放來聽的磁帶,都舍不得扔。哪怕是用不著,也喜歡擱家里。
長輩們覺得,這些東西都是當年用錢買來的,不要了太可惜。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跟他們當年的成長環境物質匱乏有密切關系,另一方面,是思維認知決定的,這更為關鍵。
這次做“斷舍離”式收納時能成功,要為思維躍遷頒個軍功章。
我給自己灌輸的想法是——
當你占有某個物品的同時,也被它占有。你以為自己是主人,其實卻變成它的奴隸。
人怎么會淪為物品的奴隸呢?當你占有某個物品,同時也被他占有。
因為,你的所有實體物品,都會占用你的心理資源,于無意識當中損耗你的精力。
這個很好理解。你是不是有種體驗,看到某樣東西時,你會“哦”地一聲猛拍腦袋,恍然想起還有什么任務要做 。你看,當物品擺在你看得到的地方,你的眼睛每掃過它一次,大腦就在后臺對它信息進行處理,只是你不知道。
這些物品擺在你看不見的地方就沒事了吧?但你還是需要動用的一些大腦空間,記住它存放的地方,這也是損耗精力的。
損耗精力資源是什么體驗?
就像你來到一個顏色紛繁復雜的地方,一眼看過去,有的人會暈眩。眼前的畫面信息量太大,你的大腦要快速處理,讓你感到極為容易疲憊,好困好累想睡覺。
相反,當你看到一處整潔、有序、清爽的地方,你更愿意多呆一會兒,因為整個人心內心平靜如湖。
在精力管理方面,無意中損耗精力是大忌。每個人每天的精力總值就那么些,我們最關鍵的是,減少無謂精力的損耗,留出更多精力,供給更重要的任務。正是,集中精力辦大事。
只留下怦然心動的物品,是節約精力的王道。物品少,可以大大減少精力的無謂消耗。這些年開始流行極簡主義,大概原因也是如此。
說是這么多,但很多人拿起一件東西,想的還是也許將來可以用得上。所以,東西又放回原位,越堆越多。怎樣才能留下怦然心動的物品呢?
我用的是“自我提問”,發憤的草莓原創“3+1”提問法,非常簡單——
1.我有多久沒碰它了?
如果竟然有1年都沒有想起它,沒有用過它,就是一個可以扔的信號。如果還有用處,你已經讓它開始發光發熱,現在也不會糾結到需要用這個問題。
2.我在什么場景下還可能會用它?
如果連近期的場景都想不到,很快它就會被遺忘。若真的長久時間后想用時,能想起它的存在家里的哪個角落,也是奇跡了。
3.它會不會讓我感到哪里特別不舒服?
如果穿著讓你腳硌得難受,何必去強忍這種痛苦?如果沒有心動之感,失去也不痛苦,說明是多余的。
別看是這么簡單的三句話,效果明顯。曾經一些扔不掉的東西,一下子就被放進垃圾袋。
如果這三句話還沒效,我一般還會問第4句:
- 我用電子照片的形式留存它,能否能達到實物的效果?
很多時候,舍不得扔一件沒有用的東西,是內心的戀戀不舍。若照片已經能夠取代實物帶來的心理感受,那么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依戀之情,也能幫助你快速決斷,舍棄物品。
很多人說,時間不夠用。斷舍離式收納足以給你啟發。
好的收納,首先是先扔掉不心動的東西,就像做管理時間,先扔掉當前無法令自己怦然心動的想法。剩下僅有的一兩個目標,有足夠的時間安放,才能讓你全力以赴。
02 分類升級
備戰高考數學時,你一定還記得,偶爾會做到一些大題是需要分類討論的。
解題要做分析,如果a大于一個數,那么這道題的解答是這樣,如果a等于一個數,那么這道題的解答又是那樣,如果a小于一個數,那么這道題的解答是這樣這樣的。
當年一看到這類題,心里很害怕,覺得它太靈活了。后來才發現,這種分類討論的思維,對今后工作的影響極其巨大。
“要管理,先分類。任何優質的管理,都是以善于分類為前提。”這是以前給學員上課很喜歡說的一句話。
在這次“斷舍離”式收納中,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物品的分類從模糊走向清晰的維度。于是,東西還是那些東西,在你眼中卻是不同的樣子。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呢?
歸功于做了三大分類,分別是性質、頻率和區域。有了這些分類依據之后,你在斷舍離后,一邊分門別類的同時,又能再多扔掉一些。
首先,是區分性質。
不同性質的物品有不同的安放策略。家里的東西按性質劃分,一般可以分為5大類。這個分類是從敬子老師整理課學來的:
資產物
消耗品
存儲品
工具物
精神品
【資產物】
金銀首飾等比較貴重的東西,可以保值增值的,最好拿個保險柜把它們集中存起來。
【消耗品】
快進快出的面巾紙、洗發沐浴露、香皂、牙膏等這種東西,不要在超市特價時囤太多。反正買也很容易,用完再去買,來得及。
【存儲品】
備著未來可能用的東西,這類東西千萬不要存太多。要多想想未來使用的場景是不是真的用得上。如果這東西可能幾年才用上一次,想用的時候半小時內能買到,那其實大可以放棄它。
在這個分類中,我得到的最大改變是分出了文具中屬于“消耗品”的部分和屬于“存儲品”的部分,將二者分開放置,而不是混在一起,容易看得清量有多少,是不是買太多了。
【工具物】
這類很多,像家里的拖把掃把、沐浴的刷子、燈具、桌椅,帽衣褲裙鞋襪,當做工具來查閱的書籍都屬這類。
工具物,你會常用,而且代表個人品位和生活品質,必須讓它們稱得上你。這類要挑好品質的,只留下最實用的一兩款就夠。
哪怕買不起最好品質的,也要只買最少數量但能讓自己怦然心動的。最忌憚找了低品質,又因為便宜而買了超級多個,白白占用家里的空間。
【精神品】
包括別人送給你的禮物、活動上拿到的紀念品。這些東西的評判標準在于,是否能滿足你的精神需求,能讓你感到愉悅嗎。如果不能,那已屬于無用之物。關鍵還是問一下自己內心的聲音。
其次,區分頻率。
同種性質的物品,還會有使用次數的差異。有的用得多,有的用得少。
關于頻率的分類,主要可以把東西分成5大類——
隨時會用
每天一次
每周一次
比較少用
將來也許
這個沒有絕對的分類,可根據你的實際情況劃分。
以前也極少認真思索過這種分類,但蠻重要。進行區分之后,當你認真地對一件物品的頻率進行判定,你將瞪大眼睛看到,有些東西以為經常用,其實并沒有。
比如,桌面上有一些堆了很長時間的小物件,實際上幾個星期還用不到一次。還不如把它做好標記,收進抽屜,要用才拿出來。
對于使用頻率為“每天一次”的物品,比如語音寫作用的話筒、手霜、練硬筆字的字帖等,我把它們放在最近的一個抽屜。
打開抽屜就能拿到,還可以檢視“我今天還有哪些小習慣沒完成”,通過物品來提醒和反思自己,可謂一舉兩得。
到這里,你看得出來,關于頻率的分類,和下面這個位置分類合在一起來完成更高效。
第三,區分位置。
前2個分類是對物品本身作出的,第3個分類主要是針對家中的收納位置。
斷舍離式收納的最后一步,是物品歸位,將物品使用頻率跟收納位置做連線。歸位的原則是,使用頻率更高的東西,放在對應場景下離你更近的收納區。
這似乎是一個不用說都懂的道理,但以前真的沒有走心對待過。經常會拿到一件新物品,隨手就丟進伸手拉開的抽屜里。
做好這一步,首先得對家里的收納位置有清晰的認知,閉著眼睛都能知道哪些屬于“黃金區”。
所謂“黃金區”是指個人觸手可及的收納位置,需要騰給每天“高出場”的物品。
很多現代人多是知識工作者。對你來說,比較重要的一個地方可能為書桌。
在書桌這塊區域,當你坐在桌前不動,離胸口越近的區域,就是越黃金的收納位置。籠統地講,坐著能伸手夠著之處都寸土寸金,用來存放“隨時會用”、“每天一次”的東西更能物盡其用。
千萬不要將頻率差異過大的物品堆放一起,共享黃金區。不常用的東西會拖了每日必用品的后腿。
若是拿取困難,每次想起就打退堂鼓,那么,物品再貴再好用也變成雞肋。
在辦公區域,我把“隨時會用”的物品放進無蓋小盒里。
“每天一次”的物品放在最近的抽屜,馬上拉開就能看見。
其它頻率的物品放在站起來移步才能觸碰的柜子。
順便說一下。衣櫥區域的黃金區,是你站著手舉到半蹲手垂能夠著的地方。這里用起來更順手,想象一下超市貨架就明白了。
03 工具優化
每個新家在裝修之后都有各種大小的柜子、抽屜、層架,但是這些只是大框架,依然還需要小的收納工具輔助。
好的收納工具,就像魔法師手里神奇的魔棍,讓雜亂的物品乖乖聽話。
我用到的工具,主要是三種,分別是分隔器、臨時盒、便利貼。
第一,分隔器
以前不懂時,想著抽屜里放入東西就行,沒想到這樣是不合格的!特別浪費空間,又讓物品東倒西歪,散落一片。
對抽屜空間進行隔斷,瞬間就不同呢。
在某寶上有專業工具,可以自由剪裁拼裝。但你不一定得買,可以有變通的方式。
比如,新手機的配套盒子通常很堅硬,留著沒太大用處,扔了吧有點可惜,那么把盒口朝上,就變成抽屜里的分隔小工具了。每個盒子分門別類置物,規整許多。
所謂分隔器,是指對原始收納空間進行二次分隔的小工具。除了上面所說抽屜里的分隔,還有柜子里的分隔。
比如,有的衣柜里是幾塊板隔開,用來放內衣、襪子小物件很容易散亂。不妨用一些小抽屜型的收納盒。
還有的衣柜的隔層較寬,衣服堆疊在一起,動一件則亂全部,不如加上免打釘橫隔板或豎隔板,使區域劃分更明晰。
第二,臨時區
有人覺得,收納容易,維持難。很大的問題在于,生活里少了臨時區。
當一個新物品可能近期(比如,這個星期內會用到)用完了就可以扔,先別放入收拾好的收納區,打亂原有秩序。
不妨設一個臨時區(比如,用一個敞口盒子),把它放在里面。每個月對“臨時盒”清理一次,有需要歸位的再歸位。
怎么會有這樣的東西呢?還真有。
比如買一個貴重商品時,贈送的小禮品,或者配套的特別精致又不規則的包裝盒。新貨拿到手上,小禮品和包裝盒那么新那么艷,總是舍不得一下扔出去,但回頭想想,這些東西真用得上嗎?臨時區能為你起到心理過渡和緩沖的效果。
它還有另一點用處,深得我心。
每次斷舍離之后,發現有些衣服當下穿不上,可是內心又對它們飽含依戀。那么,請為他們放入臨時區。比如,用一個袋子裝好衣服綁緊,放在比較高的地方做好標記。這樣,不占用你的衣柜黃金區。
等你的內心順利度過留戀的時光,過一把癮后,就可以整袋衣服送出去或丟出去。這個留戀的時光多長,由你設置,可以是3個月,也可以是1年。
第三,便利貼
在收納當中,便利貼真的是太寶貝的東西了!人的大腦工作記憶區總是有限的,便利貼充當了大腦的延伸空間。
當收納空間已經界定好,最好能馬上用便利貼,標明這里的物品是什么。下次你就不會隨隨便便往這里面丟其他東西。
不僅僅是完成收納之后,當你在斷舍離中,便利貼能很好輔助整理。
比如,整理書籍時,你可能會先把全部書都攬下來,想到這本是要收藏的,那本是再速讀一次后才能決定,這本是能送人的,那本是可以捐給山區的。
那么,不妨在地上4個位置貼上4張便利貼,用油性筆寫上分類,每拿一本書就往這個分類旁邊放置,輕松將一堆書斷舍離,留下最珍藏的。
常見的便利貼只有一小點位置有膠水,經常一蹭就掉了。我喜歡“全粘式便利貼”,小紙片貼得牢。感謝那些偉大的創造者,很早就洞悉我的痛點,備好產品在網上等著我。
如果最小規格的全粘式便利貼還太大,可以從中間截開,變成更小。
本文分享了我在這次斷舍離式收納中,最重要的三大點改變——
思維躍遷
分類升級
工具優化
如果是思維躍遷是“思維”的變化,分類升級是“行動”的變化,工具優化是“工具”的變化,那么,思維>行動>工具。這里的“大于號”是優先的意思,可見思維排在第一位——我們永遠叫不醒裝睡的人。
農歷春節前的這次斷舍離,從家中席卷到辦公區,扔掉N袋垃圾,像跟舊的物品做告別,迎接嶄新的未來。
整個人精氣神都不一樣,老伴自不必說,連同事們看了都夸獎。
很多深藏的物品重見天日,有些以為用不上的,變廢為寶,發揮余熱。
比如,一個觀賞杯用來做顯示器托座,美觀又比原來的架子省空間。
有些已經明確用不上的,送給更需要它們的主人。
比如,家里整理出一堆娃娃,問了兒子的班主任,她說幼兒園還挺需要的。
更大的變化是,買新東西更慎重了。
收東西扔東西很辛苦,這種苦是會記在心里。現在要往家里添置新物品,都要掂量一下是否有使用的場景和存放區,用以抵制四面八方彈出的購物廣告誘惑。
對于工具類的物品,在購買時更會想是不是真的喜歡,品質上是不是無可替代,而不會為了便宜而剁手很多,也不為貪求贈禮而下單。
人有三種活法,活在過去,活在現在,活在未來。
如果留戀過往的物品,舍不得扔掉已經沒什么價值的東西,就像活在過去,抱著留戀與不舍,終究會在面向未來時顯得柔弱。因為過往的點滴,總會不經意間觸碰到心靈最脆弱的地方。
而斷舍離式的收納是接地氣的生活哲學,體現了至少“活在現在”的模式,會問問現在是不是喜歡這件物品。再往上一層,還會考慮,這件物品是不是飽含了未來期待的生活品質。
唯有關愛當下和未來的自己,才會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一次實物整理,不僅讓環境整潔,也是你審視個人生活狀態的機會。如果你還沒試過,那就一起來打造內心所向的生命狀態吧!
聊一聊:你有什么收納整理的故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