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費這件事,也許大家以為人人都可以做到,但其實這也是一種需要學習的能力。
從小的教育都是要節儉,,浪費是可恥的。所以從小到大,我都是那個節儉的人。
高中時,我上的是一所離家很遠的私立高中,學校實行全封閉式,只有周末可以出去。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周末出去都會買一串燒餅和一兜咸菜,然后接下來的幾天就會就著咸菜吃燒餅喝點白開水,只因出來上學之前,聽媽媽跟鄰居聊天時說:女孩都知道儉省。所以出門在外上學的我處處儉省。
大學時,談男朋友后,男朋友經常會送我東西,什么手表,水杯,MP3,衣服等,而我唯一記得送男朋友一個從兩元店買的錢包,現在想起來,自己真是摳門到家了,那時候跟男朋友吵架多數是因為我不舍得花錢,連買個水果都要討價還價半天,還不舍得買好的。
工作后,有了自己的工資,但生活方式依然沒有變化,我基本不怎么逛街,一年也難得下館子吃頓好的,沒有任何戒指,項鏈等飾品,衣服也不舍得去實體店買品牌衣服,都是從淘寶上買,并且還會貨比三家看看有沒有便宜的,結果就是三十大幾的人了沒有幾件像樣的衣服。也沒有出去像樣的旅游過。
有了孩子之后,少不了要添置各種東西,身邊同事都是一通買,各種進口的,品牌的東西,而我依然延續便宜的原則,甚至從閑魚上買二手的物品。
這種節儉的生活方式并不簡簡單單的是一種消費方式,它還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行為習慣,而我現在回想起自己過往的種種,感覺自己都臉紅。
對自己都小氣的人,對待別人怎么可能大方。
記得高中時,大家放假回家返校后都會帶一些好吃的,很多同學都會拿出自己的東西與大家分享,而我基本沒帶過什么好吃的,印象中,從家帶過一次煮花生米,但我不舍得分享給別人吃,結果長毛壞掉了。
上班后,同事都是來自五湖四海,每當假期回來或有同事外出游玩回來都會帶一些當地特長,而我每次都是只那個去吃的那個人,而沒有帶過任何東西。
上班掙到工資后,我每年的工資都在自己手里,就沒想起過要給父母一些。作為在外工作的姑姑,我沒給老家弟弟家的孩子買過像樣的禮物。
每當需要買東西時,我第一關注點會落在錢上,一旦落在錢上,我能明顯感覺到那種心疼的感覺,我感覺我這不是節儉,而是吝嗇,對自己吝嗇,對他人更是吝嗇。
對自己小氣的人,對他人會很苛責
自己小氣慣了,看見別人的一些行為可能就會不順眼,比如在家里,沒人的房間里燈開著就會責怪人,看見老公刷碗水嘩嘩的流著,會說他浪費,老公不小心弄壞個東西,會責怪他怎么那么笨。
我的這種節儉行為確實受到小時候的家境影響,但這么多年獨自在外,我卻一直沿用這樣的行為模式,甚至這已經成為了我的思考模式,我用這種模式控制著自己,也控制著他人。
所謂的浪費,表面上是物質的損失,但其實是內心的放松,它有著積極的心里意義,它表明:你有能力,你愛自己,你對未來樂觀,你溫和寬容。當我讀到這幾句話時,我才感受到我自己這么多年的匱乏感原來源自于這種節儉的生活模式,所以我要學會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