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
2017年11月22日,星期三
小雪節氣氣溫下降,開始降雪,但雪量不大。由于陽氣閉藏后人體新陳代謝相應較慢,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動力——腎來發揮作用,以保證生命活動順應自然界的變化。因此,小雪節氣不但要做好保暖,還應固護腎陽,振奮心陽,增強“抗寒”能力。
衣 · 三類人定要穿秋褲
1. 骨關節病人
這個季節膝關節保暖很重要,尤其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膝關節受過傷者,及本就患有關節疾病者。一般來說,女性40歲以后,男性50歲以后才會開始出現關節老化,主要表現為運動后關節酸痛,甚至腫脹。但近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這與現代人久坐少動及不注重保暖有關。
2. 月經不調者。
許多痛經、月經推遲的女性在夏天都好好的,天氣一轉涼就犯病。從中醫角度講,這類人屬陽虛體質,主要表現為怕冷,一到冬天四肢就冰冷,晚上睡不暖,臉色蒼白,沒血色。如不穿棉毛褲,相當于雪上加霜。
中醫有句話,叫“寒為陰邪,下先受之”,這里的“下”指下半身。這也是一旦寒氣襲來,人會先覺得腳冷,腿開始打哆嗦的原因。
3. 感冒期、月經期、孕產期時候
人體有很多穴位和經脈,它們是相通的,如有一個地方受寒,保暖不均,氣血運行受阻,同樣也會生病。如感冒、哮喘、鼻炎等,看似上呼吸道的疾病,其實也與下半身沒注意保暖有關。中醫專家提醒,感冒期、女性月經期、孕產期,這三個特殊時期一定要穿棉毛褲。
這三個時期人體抵抗力相對虛弱,若不注意下半身的保暖,一旦受了風寒,不僅會加重病情,還容易誘發其他疾病。如月經期不注意保暖,可能會誘發痛經,以及盆腔炎、陰道炎等婦科炎癥。
食 · 多食暖身、去火之物
小雪節氣后,氣溫會逐漸下降,氣血不足的人在冬季容易怕冷,可通過飲食調理來為機體增加能量。如多吃大紅棗等助陽的食物。有一些人在冬季會出現口干咽干,及臉發燙等癥狀,這些人應注意少吃羊肉、牛肉等助陽食物,以生津養陰為主,如:多吃點木耳、桑葚、百合等。
但需強調的是,無論在藥補,還是食補上,都不應盲目,不隨波逐流,在充分了解自身情況的條件下,選擇恰當的食物。
一些年輕人喜歡食用麻辣味的食物給身體保暖,但麻辣味的食物容易助長內火,使臉上生痘、口中頻發潰瘍。
對于這兩種情況,營養專家建議,在飲食中可以多食用白蘿卜。俗話說:“冬季蘿卜賽人參”。中醫認為,在冬季食用白蘿卜可養胃、益氣補精,預防疾病,有益健康。經常食用可幫助因攝入肉食過多而產生的上火,也可促進腸胃蠕動。
住 · 確保充足睡眠
小雪節氣要增強體質、提高機體免疫力和抗寒能力。首先,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冬季應該早睡晚起,最好不要遲于22點休息。如果超過1點還不休息,人的免疫力容易下降,加之小雪節氣后氣溫下降明顯,太晚休息更易生病。
每晚用熱水泡腳能刺激足底穴位,或者使用腳灸儀做腳灸,促進下肢血液循環,防止凍傷,提高機體抗寒能力。
行 · 動則生陽,灸可補陽
專家提醒,人們之所以感覺身體發冷,多是陽氣不足。中醫有“動則生陽”的說法,因此建議市民多做一些鍛煉,以室內運動為好,如乒乓球、羽毛球、跳繩等,不要太劇烈,以免傷了氣血。
中醫經絡學指出,人的背部屬陽,督脈從上到下沿脊柱縱向循行于背部,總督人體全部屬陽的經脈,有統率、督促的作用。如對背部進行刮痧、捏脊、艾灸等,均可起到疏通經絡、養心安神、增強免疫力的作用,對患有慢性疾病的中老年人也具有一定的輔助調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