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逸飛
《清單人生》是我讀了很久的一本小說。剛開始讀時覺得特別無聊,一個熱愛打掃衛生的古板老女人的故事,無趣,平淡。讀到中間,卻欲罷不能,后半部分幾乎是一口氣讀完的。
如今,讀完,若再問我這本書是否值得去讀,我會說:值得。雖然講的是一個平凡的老女人與菲克新和小蘇打的故事,但整個故事的結局卻是“救贖”。
還記得去年讀《月亮和六便士》,男主人公毅然決然地拋棄妻子追求自由和夢想,沒有一絲動搖,沒有一絲情感,與《清單人生》的女主呈現了鮮明的對比。布里特.瑪麗一輩子都在為別人而活,她從未自己活過。生活一層不變,相當無趣,沒有一絲波瀾,她呆板、古怪、執著、固執,她的生活從來不存在絢爛的色彩,她的日子60年如一,幾乎沒有變化。她用菲克新和小蘇打拼命地打掃衛生無非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贊揚,其實也是為了得到更多的關注。我們每一個人內心的深處都渴望得到更多的關注,得到更多的愛,這是人性本源。
63歲的布里特瑪麗,一直靠一紙清單生活,她覺得清單是她生活的全部,她嚴格按照自己的清單設定并執行自己每天的生活清單和安排。在得知丈夫出軌后,布里特瑪麗到就業中心找工作,陰差陽錯地來到了博格,成了娛樂中心的一名清潔工作人員。
她在博格認識了一幫熱愛足球的孩子們,認識了做輪椅的女人,認識了銀行,還認識了令她臉紅心跳的警察。在這里,她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她的清單不再適用,她的生活變得與以往大不相同,甚至可以說是一團亂。又是陰差陽錯,她成了博格孩子足球隊的教練,在做足球教練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孩子們至真至純的情感,她開始敞開心扉去關愛孩子們,去給予孩子們更多的關心和幫助。
在成為足球教練后,她的丈夫肯特來到了博格尋找他,肯特已經回心轉意,在缺少布里特瑪麗的房間和生活中逐漸意識到了布里特瑪麗的好,布里特瑪麗本想與肯特復合,但又糾結于與在博格遇到的警察的情感。
在故事的末尾,在孩子們的驅動下,布里特瑪麗沒有選擇肯特,也沒有選擇令她臉紅心跳的警察,而最終選擇了她夢想中的巴黎。孩子們為她準備了足夠開到巴黎的汽油,讓她開向自己夢想中的巴黎。
回顧整本小說,有兩點感悟:
1.每個人都需要愛和被愛,每個人都需要“被需要”,但不要在“被需要”中迷失了自我。這其實是人生價值的體現,“被需要”是對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的證明。布里特瑪麗認為肯特需要她這樣,所以她才會幾十年如一日的打掃衛生、當好后媽,任勞任怨,義無反顧。可當肯特宣布不需要她時,她卻不知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布里特瑪麗將自己的存在的真正價值忽視了,而完全放大了自己的存在對于別人的意義和價值。還記得電影《無問東西》中所說:你才是最重要的。是的,無論何時,都要認識清楚,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我們自己有好好愛自己才有更大的能力去愛別人,我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是對家人最大的負責。
2.無論何時都不要放棄自己的夢想。
夢想之所以被稱為夢想,是因為它如夢一般遙遠。昨天看電影《新喜劇之王》,女主角如夢追逐演繹事業的夢想吃過很多苦,受過太多白眼和唾棄,之所以叫“如夢”就是因為她的長相資質確實離圈里的女主的標準相差甚遠,可最后,在逐夢的過程中痛哭流涕,選擇放棄又選擇了繼續堅持后,女主終于如愿成了最佳女主角。逐夢其實不在于最終夢想的實現與否,不在于是否最終得到(當然得到是最完美的結果),逐夢真正重要的卻是逐夢的過程,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我們所體驗到的人生百態、苦辣酸甜,這才是人生最為豐富的經歷,這才是人生成長最豐富的養料。
故事的最后,布里特瑪麗得到了救贖。在63歲的年紀,奔向夢想中的巴黎,這才是人生該有的態度,這才是人生該有的追逐。
那么,您是否也在努力奔向你的巴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