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身房經常看到一位阿姨,刷了卡之后,轉身就往回走。剛開始以為是,臨時有事不得不撤離,后來發現她每次都是如此,甚至都不往健身區看一眼,顯然前期的猜測根本不成立。
出于好奇,忍不住向工作人員打聽了一下,原來這所健身房在半年前推出一種年卡,只要一年之內刷夠300次就全額返款,相當于白送。天下哪有這種好事,免費鍛煉,還自帶督促效果。巨大的“優惠”讓這種健身年卡很快一搶而空。
剛開始,辦了這種卡的顧客們天天來鍛煉,但慢慢的堅持能來的人越來越少,能夠不來的天數(65天)也在不斷減少。有的人干脆放棄了,有的人為了避免損失,就像那位阿姨一樣,只好每天跑來刷一下卡,爭取把錢贖回來。
和健康需要成本投入一樣,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花錢學習是在投資,這當然沒有錯,但也因為如此,我們很容易就讓書架上陳列著很多卻未曾翻開過的書,在手機上下載了的電子書只看過開頭,微信里收藏了文章,到后來,都不記得自己收藏過,還有很多訂閱的知識產品都快到期了,才發現自己是花了大價錢買的......
有過這樣經歷的人,在你我之中,應該不下少數。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跟刷完卡就走的阿姨沒什么區別。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驚異地發現,要看一些人的文章是要收費的。在外圍的廣告、標題以及內容簡介的強烈沖擊下,好奇心和求知欲被充分喚起,半信半疑地付了費。滿懷期待地打開一看,果然不出所望,認知被顛覆到有種“重生”之感,內心默認,付費的就是更有價值。
于是,在這短短的兩三年間,各路知識爭先恐后地進入了付費狂潮,隨著全民健身的熱浪,全民健腦的時代也呼之欲出,中國似乎在很短時間內成了全世界最愛學習的國家,而且知識賣的還不便宜。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信息呈爆炸式涌現,知識傳遞與獲取的便利,前所未有。但同時,我們的注意力被海量的信息撕扯得支離破碎,良莠不齊的信息使我們無從甄選。付費的知識服務也因此應運而生,似乎解決了這一問題,但這只是暫時的。很快,我們發現這不過是“江山易主山河未變”。可供選擇的多了也就不知道怎么選了。我們的注意力再次被付費知識無情的撕碎。
羅輯思維推出的“得到”現已有二十幾個訂閱專欄,這個數目還在不斷增加,也有很多別的類型的知識產品。每個產品都制作精良,至少給人看上去是這樣。每一個199元的訂閱年費后面,似乎都藏著一座金山。這對于熱愛學習的同學們,每款產品似乎都有種不可抗拒的誘惑。而像“得到”這樣的知識服務平臺,儼然已成為各路知識精英販賣知識大菜市場。我們并不能把真的菜市場搬回家,但知識的“菜市場”可以,不僅可以,還可以隨身攜帶。
從某種程度上,知識服務把我們從那些滿天飛的免費雞湯文和無聊的花邊新聞中拯救出來。有效地拓寬了我們的眼界,看得更遠了,但與此同時,也讓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了自身的不足,要去遠方,就需要有遠足的能力。欲善其工必先利其器,于是,寫作、演講、英語、編程、PPT制作、投資、理財等等,數不勝數的付費內容瞬間出現在我們的學習清單里。就好像有個聲音在告訴我們,在這個時代,要做到不落后,我們幾乎要學會所有的知識和技能。
可是這么多輕而易舉就買下的內容,我們真的能學完、學會嗎?
支付方式的便捷,讓我們感覺,輕松一點就可以把金山搬回家,就像以為辦了健身卡馬上就能擁有一身肌肉一樣。健身與學習何其相似,辦卡的時候覺得肯定會堅持,書買完了,以后會讀的??勺罱K,健身卡真的是給“肯定”辦的,書是給“以后”買的。自己就只成了一個樂在其中的買手。
或許我們該靜下心來,反思一下。
知識不應該是普通的消費品。它不像一件衣服,買了穿上,會洗會搭就完事了。對于知識,能買到只的是知識的承載體,而不是知識本身,要獲得知識,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和注意力來學習和實踐,即便這樣還不一定能夠掌握,即便掌握也不一定有用。
知識付費成了趨勢,求知卻不應該是在跟隨潮流。愛穿衣打扮的人都知道,衣柜里都塞不下了,還是覺得自己缺衣服,因為新的款式很快就像巨浪一樣撲過來,你永遠也買不完,也看不完。很不辛,知識的浪潮也是如此。知識也像掛在高空中的太陽,普照著大地,使萬物生輝,若我們成了逐日奔跑的夸父,終會徒勞無果,求知的路上,只求而不知。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像大樹一樣,踏實的站在自己的那片土地上,利用陽光雨露生長抽芽。
我們不可能學完所有的知識,不要天真的以為付費可以帶來捷徑。雖然,我們是可以通過一些方法快速入門,比如花錢報學習班,但成長的路上從來就沒有捷徑可走,要飛得高,走得遠,更多的只能靠自己。
知識也不應該是收藏品,藏起來并不會升值,用起來才會。
所以,暫時關閉你消費性質的求知欲吧。回頭把書架上的有價值的書讀完,按照聽過的課程耐心去實踐。
盲目的給自己安排過多的學習任務,不但成為是精神負擔,打亂學習節奏,還會消減學習熱情。
所以,真的勇者不是拿得起放得下,而是放下了還能拿起來。出來混的,早晚要還。買下的其實是份承諾。
既然內容時代已經不可逆轉地成了大趨勢,那就大可不必擔心過了這個村就沒了這個店,商業環境會為我們篩選出更多更好的精品。
如果你也遭受過知識的“圍攻”,那么你暫時缺的不是知識,缺的是一個清晰的自我定位。當我們知道自己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的時候,成長方向也隨之確立,要學的知識也就有了主次。不至于見什么都想學,卻什么都學不好。
我們人生的發展方式大致有四個維度:高度、深度、廣度和溫度。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選擇,想要在事業上青云直上的人選擇了人生的高度。潛心致力于做精某一領域的人選擇了深度。想要更多的人生體驗和角色變換的人選擇了人生的廣度。而想要過自在而舒適的生活的人可能選擇了溫度。當然這是個不定項的選擇題,誰也不會無聊到去劃清這幾個維度的界限,我們的選擇只不過是讓人生有側重點而已。
但不管選擇了哪個人生維度,成長都是人的剛需。知識是成長的必需品。知識是為我們服務的,可很多時候,稍微不慎,就反過來了,我們反去伺候知識,被成長牽著鼻子走。
當然事事無絕對,竹籃打水也未必總是一場空,或許打得次數多了,每次吸收的水分,會使藤條日漸膨脹彌補了空隙,終能打上水來。值得警惕的是我們的時間成本實在有限,用有限的時間換取最高的效率才是王道。
你可以有想要掌握更多知識的野心,但不要成為只刷卡,而不健身的人,也不要做只買書,而不看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