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收入5000和月收入50000,處于2個不同的階層。月收入5000-10000的中產階級,對于養育孩子,盡自己所能給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美國《今日心理學》雜志:窮養的孩子因一直處在高度的壓力環境下,所以會對周圍的人和事變得異常的敏感,這種壓力甚至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展。印證了中國的一句古話“寒門難出貴子”,這更刺激中產階級“富養”孩子。
可富人,卻反其道而行之,流行窮養了,讓那些擠破頭顱往上躍遷的人很疑惑:我在努力成為富人,而你們卻讓孩子過得跟我一樣?窮養孩子最出名的是美國的洛克菲勒家族。這個迄今已繁盛了六代的“世界財富標記”與美國乃至國際政經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標準石油公司、大通銀行、洛克菲勒基金會、芝加哥大學、洛克菲勒大學、現代藝術博物館、以及在“9 11”中倒塌的世貿大樓……翻開美國史,洛克菲勒家族無處不在。中國有句老話,說“富不過三代”,但是洛克菲勒家族發展到現在已經是第六代了,依然如日中天、獨“富”天下。
但是,家族創始人約翰·洛克菲勒卻很刻薄,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家人。他把家里的每件家務勞動分配給孩子,按件計費,打蒼蠅2分,削鉛筆1毛,練琴一小時5分,連一天不吃糖都可以賺錢。(如果有一個這樣摳門的爹,子墨想想都覺得可怕。)家里4個孩子只有一輛自行車;最小的那個男孩,8歲前都在穿姐姐們的舊衣服。說實話,一般中低產階級家庭都不會這么養孩子的。但就是這樣一個育兒方式,養育出了一代代的精英。
洛克菲勒家族并不是唯一窮養孩子的有錢人家,美國的還有羅斯柴爾德家族、巴菲特、比爾蓋茨、甚至八零后的扎克伯格,中國的有李嘉誠、霍啟剛郭晶晶等。比爾蓋茨說過;不管我擁有再多的金錢和再高的地位,我的兒女作為一個獨立的人,跟這些沒有半毛錢關系,我希望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自己想要的成就,成為最好的自己。李嘉誠也說:“與其讓他們在長大后遭遇挫折,不如從小就適當讓他們走出舒適的庇護所,打磨他們的品格與意志,去適應大千世界。”
越來越多的有錢人選擇“窮養”的方式養孩子。反倒是我們這些沒什么錢的父母,每天嚷著窮養的弊端,生怕孩子受一點點苦和委屈。多少有點諷刺。你覺得呢?
子墨想說,其實我們普通人也可以再狠心一點,畢竟我們曾經也“狠心過”:從學抬頭翻身、學走路、學說話、學騎車,我們都“狠心”過,不然孩子永遠也不敢踏出第一步;第一次去幼兒園,還是你的“狠心”,成就了孩子接受教育的開始。
并非一切“手把手”的教導才是陪伴;也不是要什么給什么、毫無原則的給與,才是愛他;更不是舍不得吹一點風、淋一點雨、摔一次跤,才是為了他好。子墨:放手不是放縱,而是為了讓他飛得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