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是最能激發人們震撼感的情景之一。
這個時候,它的光是柔和的,你可以盯著它看。
盯著它看,你會想到什么?
古代人會崇拜太陽,因為他們感受到了它的光輝。但他們不知道太陽究竟是什么,只是看到了一個小小的圓球形天體,還想象出夸父追日、后羿射日、阿波羅太陽車之類的故事。
但現在的你對這樣的故事只能置之一笑。
你看著那輪紅日,是的,
它有130萬個地球那么大!
它有33萬個地球那么重!
你以前早就在書本里看到過這些數字,可是感覺很抽象,現在你看著太陽,這個龐然大物就在你面前,你依然無法想象它究竟有多大。它太大,太遠,超出了你的想象力。你感到深深的震撼,同時也無比的茫然。
這個龐然大物照耀著你,給你帶來光明,給你帶來溫暖,你的生命和它全然聯系在一起,甚至可以說,你的生命全然來自于它,但你卻并沒有在意它。
現在,你看著它,靜靜地看著太陽,準備用一小段時間思考它了。
太陽遠在1億5千萬公里之外,150,000,000公里,這是個實實在在的天文數字,天文學家們正好稱它為一個天文單位,它是測量太陽系天體距離的標尺。地球平均距離太陽1天文單位,水星平均距離是0.4天文單位,金星是0.7,火星是1.5,木星是5.2,土星是9.6。第八顆行星海王星距離太陽30天文單位,它的距離就是日地距離的30倍。
無論是1億5千萬公里,還是1天文單位,都太抽象,想象不出來到底有多遠。我們拿日常生活中的類比一下。步行每小時5公里,用這樣的速度繞地球一周,一刻不停需要11個月;這樣的速度去太陽,一刻不停需要3400多年。如果按飛機的速度,每小時1000公里,一刻不停需要17年。
毫無疑問,距離掩蓋了真相。
看上去紅彤彤的太陽,溫柔的太陽,其實是一個無比猛烈的核聚變反應堆,它的內部,每時每刻都爆炸著無數的氫原子彈。
氫原子彈就是氫原子核的聚變反應,在這個反應中,氫原子核聚變成了氦,質量損失了0.7%。1克氫原子核轉化為氦時損失的質量是0.007克,這些質量按照愛因斯坦那個著名的質能方程E=mc2轉化成了能量,也就是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是6300億焦耳,這相當于150噸TNT炸藥的威力。一枚百萬噸級的氫彈,可以輕易抹去地球上的一座城市,也只不過是把不到七公斤的氫聚變成氦而已。
而在太陽上,每一秒鐘,有超過6億噸的氫原子核參與聚變,損失的質量超過4,000,000,000,000克,用這些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也就是再擴大9億億倍,就是轉化成的能量,它相當于9000億億噸TNT炸藥。也就是說,秒針每滴答一聲,太陽上就相當于爆炸了90萬億顆百萬噸級的氫原子彈!
你可能擔心,太陽如此猛烈的消耗,很快會使它走向滅亡。但太陽實在太大,它的質量是地球的33萬倍,也就是200萬億億噸,其中氫占了71%。
按照1秒鐘消耗6億噸氫原子核的速度,太陽上的氫原子核可供太陽燃燒350億年。當然它的氫原子核不可能全部參與聚變,但太陽能穩定燃燒100億年是沒有問題的,目前它的年齡是50億年,地球的天空應該還有50億年的和平光景。
太陽已經燃燒了50億年,是的,在之前的幾十億年里,地球上有多少生命享受過它的照耀?而在之后的若干億年里,又會有什么樣的生命來仰望這個紅彤彤的圓球呢?
太陽猛烈的核反應是在太陽深深的核心進行的,那個地方稱為日核,日核是太陽小而致密的核心,體積約占整個太陽的百分之一,卻集中了太陽一半以上的質量。巨大的質量擠壓著核心,使核心的溫度超過1500萬度,壓力相當于地球表面大氣壓的3000億倍,這樣的高溫高壓點燃了氫的聚變反應。
劇烈反應的日核被深深埋藏在太陽表面50多萬公里之下。日核外面,先是38萬公里厚的輻射層,這厚度相當于地球到月球的距離。輻射層物質熱且稠密,無法對流,日核產生的能量在這里以輻射形式向外傳播。
輻射層外面還有厚約20萬公里的對流層,太陽物質在這里急速上下翻滾,形成湍流,把熱量從太陽內部深處轉移出來。
對流層的外面,有一個薄層,只有500公里,稱為光球層,就是我們看到的黃色太陽圓面,當它靠近地平線附近成為夕陽時,由于大氣散射變得紅彤彤的扁圓形。這時候,一秒鐘爆炸90萬億顆百萬噸級氫原子彈的太陽,看上去相當平靜而安祥,無限美好。
無數人只看到了太陽那平靜的外表,卻很少意識到它那無比勇敢的心。
是的,太陽是一個無比巨大的核聚變反應堆,這個反應堆為地球生命帶來了光明和溫暖。
反應堆太大,燃燒太猛烈,地球必須遠遠地離開它——大自然讓它們相距1.5億公里,這樣,地球上的生命就足夠安全,同時也足夠溫暖。
太陽光從光球層發出,以每秒30萬公里的速度,經過8分多鐘,來到了地球,為地球帶來了生命的力量。
你望著這紅彤彤的日球,也許會生起無限感慨。
大自然竟然如此厚愛它的生命,竟然用如此巨大的核聚變反應堆,為它們提供光明和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