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自由,想起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寫的詩歌《自由與愛情》: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裴多菲的自由觀是:為了追求愛情,我們可以付出生命;但為了追求自由,愛情和生命我們都可以拋棄。裴多菲是一位偉大的詩人,更是一位偉大的革命斗士。他為了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可以拋棄愛情甚至生命。這不是一個理性與非理性的人的存在的顯現嗎?
薩特的自由觀:
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
基爾凱戈爾說要如其所是!
海德格爾說人永遠無法成為自己!
薩特教給我們超越自己要有說“不”的能力!
今天復習薩特,看到幾位哲學大師為了“人的存在”這個終極問題以身證明,終于明白哲學和哲學家存在的意義了。的確,這些問題科學可以解釋清楚,但解決不了。理性與非理性的存在在這里也清晰透亮了。
每個人都有說“不”的自由,這個觀點令人興奮,但我們肯定明白,說“不”是有代價的。說“不”的能力從哪里來?說“不”意味著什么?這份勇氣來自于自信、勇敢、執著、承擔……接下來我們一起走進薩特,讓他帶領我們走向自由!
一、薩特是誰?
薩特,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作家,存在主義哲學的大師。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為人類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薩特的作品有許多,本質上是非英雄的,但其中也確實回響著英雄主義的音調。
二、薩特的自由觀的真正含義?
(321頁)那無法從一個人身上取走的實質性的自由,基本的和終極的自由,就是說一聲“不”。這是薩特的人的自由觀的基本前提:自由就其真正本質而言是否定的,雖然這種否定性也是有創造力的。
(324頁)對于薩特來說,根本沒有什么“永恒不變的本質或價值結構”是被給予的,是限于人自己的存在的。那種存在之意義的,最根本的是由于有說“不”的自由,并且有于說“不”而創造一個世界。
薩特的“自由”是指心靈不被控制,精神可以自由理性地選擇。
自由也意味著高度的自律,沒有紀律就沒有真正的自由。
第一點,人有選擇的自由——主體性
石頭沒有自由,只憑外界擺弄;樹雖有生命但不能移動,卻有向陽生長的自由;而人有更多的選擇,但易受其他人、事、物的影響,這時的人就是不自由的。
【“你是做快樂的豬還是痛苦的人呢?”快樂的豬只有肉體的享受而無精神的需求,實則是痛苦的,但痛苦的人雖然會困難重重,但至少有選擇的權利,還有主體性的體現,在“痛苦”中而擁有稱之“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看來從哲學層面理解,沒有純粹的快樂與痛苦。】
第二點:邪惡是不可救贖的。
【容不下邪惡的超人是無法正常的生活于人類中的。尼采】
三、存在的基本類別
(P325-326)自在的存在是一件事物自足的存在。一塊石頭是一塊石頭;它是其所是;而且,就恰是其所是而言,一點不多也一點不少,這件事物的存在總與它本身相合。自為的存在是與意識領域同屬一個范圍的,而意識的本性則在于不斷地超出它自己。我們的思想超越他自己,走向明天和昨天,還走向世界的外部邊緣。人的存在因此是一種不斷的自我超越:在存在時,我們總是超出我們自己。因此我們絕不是像擁有一件東西那樣擁有我們的存在。我們的存在每時每刻都在不斷飛出我自己,否則就是不斷落于我們自己的可能性之后。
(P327)“我不是我自己,我永遠無法是我自己,因為我的存在不拘什么時候都伸出它自身之外,超出它自己。我總是同時既多于又少于我所是。”
薩特說,存在分為兩個類別,一是自在的存在;二是自為的存在。
(1)自在的存在(沒有自己的風格)
自在的存在是一件事物自足的存在,認為一切的行為都是慣例,大家如此我也如此,就成為常人,沒有自我的風格,也就沒有自己的本質。
(2)自為的存在(超越自身的存在)
自為的存在是與意識領域同屬一個范圍的,而意識的本性則在于它不斷地超出它自己。
自為有兩層意義:
第一層意識到我自己;
第二層較深遠,即我不是我。第一個“我”是此刻的我,沒有形成本質的我,第二個“我”是完成的、本質的、活出了自我、理想中的我。
【薩特把存在分為自在的存在和自為的存在,一花一木一草一石,這是自在的存在,存在就是存在本身,而人類則是更高級的存在,即自為的存在,存在的意義在于超越自身的存在。】
四、薩特與海德格爾的存在觀
相同點:存在先于本質
不同點:
海德格爾認為,存在是一個彌漫在周圍的場。
薩特認為,人首先是存在的,本質是在逐步選擇中形成的,這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是終身都在進行的,直到生命終止的那一天。
【人的本質就是從完成性到未完成性的發展。燕子、牛、羊是在完成的狀態下出生,而人是帶著未完成的狀態來到世上,所以具有無限可能性。】
“我永遠無法是我自己”,因為第一個“我”是存在者,第二個我是一個存在,這個存在是一個場,場是變動的。第一個“我”是可道、可言的,給予一種命名、一種顯現,但也是一種遮蔽,第二個“我”是顯現的存在,永遠無法成為我的自己,一個有意義有價值的我。
【“存在者與存在”的理解,“清空自我”是為了活出更好的存在,而存在的你我需要我們不斷清空過去的自我以迎接新的存在,正如書中所說“將來最重要,因為人總是籌劃達到那個領域,而且他還在那個領域確定他自己的存在。”
五、“存在先于本質”,對教師發展而言意味著什么?對教育意味著什么?
對教師:專業發展
第一要終身學習;
第二要有發展性思維,不要有固定思維,智力是越學越聰明,用進廢退;
第三是尋找心中的自我鏡像,不斷選擇,成為人生的自我鏡像。
對教育:營造對話的場
新教育的“共讀共寫共同生活”是“師生編織”的共同體,這就是一個場,在知識與生命的共鳴中成為一種場,讓學生、書、知識在課堂中豁亮了,也更新了教師的知識觀、教學觀和課程觀。這個場,有對話,是“我與書對話、我與大家對話、我與自我對話”的三重對話,是一種彌漫在我們當中,不說也沉浸在場中的顯現,這種顯現同時也是一種遮蔽,被寫出之后,就沉淪了,成為遮蔽的狀態,此時需要我們喚醒。如何喚醒,需要共同的使命、價值觀、榜樣及共同體的語言,即使是朝夕相處也要彼此編織和彼此馴養。
六、觀點碰撞:
薩特、笛卡爾、海德格爾、康德對“存在”有不同的對話:
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主體與客體中,可以通過學習把握客體;
【只關注自我而懷疑外部世界;要養成懷疑的習慣。】
康德說,“你永遠無法把握一個客體”,是物自體。如古人云“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你永遠無法領會。
【關系!不能把知識、學生、萬物當作客體,讓他們自己言說。】
尼采說,“肯定是把握不住,但不需要了解,能支配就可以”。
【這是尼采所謂的強力意志,對科學的無比信賴,是一種以意志為目的的意志,這種蒙著眼的發展只能讓人類一步一步深陷虛無。】
海德格爾認為,用存在和存在者理解,存在是一個場,消融了主客體,在場當中成為存在者。
【潤澤的教室;對話即真理!讓偉大事物的魅力顯現。真理在于存在的顯現。】
【郝老師的這段文字似乎也表達了這層意思:
#早安新網師(190)狄爾泰說:“自然需要被說明,人需要被理解。”師生關系與人和與物的關系不同,不是一種主客關系,不是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師生雙方是都是同樣的主體,是平等的交往關系。師生交往不是教師對學生的“客觀”認識,教師與學生之間是一種意義的溝通,是雙向的思想、語言、心靈的交流與碰撞。教師的世界與學生的世界融合,形成新的世界。這正是新教育用“編織”一詞,提出“共讀共寫共同生活”“師生編織生命”的根源所在。】
基爾凱戈爾認為:重新召回困難,用全部的熱情活出真理,如我所是。
【存在不是說出來,而是活出來。不是我所擁有的真理,而是我所是的真理。】
薩特認為:薩特認為,人首先是存在的,本質是在逐步選擇中形成的,這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是終身都在進行的,直到生命終止的那一天。【終身學習,超越自己】
存在主義運動最偉大的豐碑當屬法國哲學家薩特,薩特強調人的自由,認為道德和靈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創造出來的,所以人沒有義務遵守某個道德標準或宗教信仰,而是要勇敢選擇自己的生活。
郝老師說:“一個人究竟在哪一個教派里找到他的歸宿,是完全無關緊要的。”關鍵是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作為教育人,我們也要活出教育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