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昆明梁艷分享219天。網絡中級五期。2017.12.24
? ? 焦點課上講問題是問題,人是人,不要將兩者混為一體。當時只是簡單的理解為,人無全人,也不可能一輩子完美無缺,犯點小錯誤、出現點小問題很正常,不能因為一兩件負向事情,就給他人錯誤地“貼標簽”,把問題等同與人。今天看“遠離問題”的談話一節,突然領悟到,上述僅僅是從字面理解了“問題”與“人”的關系,至于如何將“人”遠離問題看,是需要花費一番心思的。對一個非自愿來訪者而言,尤其是孩子,他們意識里已認定自己是“有問題”的人,即將問題與人等同,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不可救藥,但又迫于某種壓力或權威或需求,不得不走進咨詢室,所以他們是主動的反抗、積極的抵觸咨詢的,按常規的咨詢模式是看不到任何效果的。但當咨詢師不按來訪者心里“預設”的“套路”或程序出牌時,他們較強的防御心就會一點一點地減弱,直到消失。正如書上講的,先花幾分鐘時間詢問來訪者生活中的任何與問題無關的內容,如“和我說說你自己”“路程遠嗎?”“你從事什么工作?”“你平時都做些什么?”等類似的題外話。通過這些與主題似乎無關的聊天(實際上是將問題與人分開)“收集資源”,發現來訪者的身上優點所在,并適時地予以欣賞和贊美,然后將其用到解決現有問題上。這似乎又驗證了“關系大于一切,有關系才可能有合作,有了合作,才會有改變的可能。”先建立關系,再說事。一開場就直奔主題,那肯定吃“閉門羹”,所以有關系就是沒關系,沒關系就是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