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字戲作為廣東稀有劇種,長期以來生存于海陸豐地帶,演出范圍可至海陸惠,香港等地。2006年白字戲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以前香港有白字戲劇團。現在香港沒有固定的白字戲劇團,但是每年的盂蘭會,大約是農歷七月,會請海陸豐的白字戲劇團來港演出。
如果說潮劇,大家可能比較熟悉。其實白字戲和潮劇本來屬于一個劇種。只是后來潮劇不斷創新而游離出來,稱為頂頭白字,亦即潮劇。而白字戲相對而言保持傳統,稱為南下白字。
劇本乃一劇之本。在筆者以前的田野調查中,發現白字戲民間戲班的劇本細分幾種。最為詳細的版本記錄了人物上場次序,動作科介,念白,唱詞以及工尺譜,配套而成。而相對簡略的劇本則只記錄了念白,唱詞。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沒有曲譜,民間戲班的演員又是如何知道怎么唱的呢?
這個問題要分成兩種情況。首先一些劇本是某個戲班一直有演的,那么這些演員曾經傳過師,師傅教他怎么唱,他就記得怎么唱。而白字戲是曲牌體,好比一首歌有了旋律,然后填詞。記得這個旋律就好辦了。
另外一種情況是,這個戲班從來沒有演過這出戲,現在又要根據從前傳下來的手抄本來排練新戲,那該怎么辦呢?如果戲班有足夠的資金,請來戲先生教戲固然是好;但有些民間戲班沒有這個能力。這時候也許要憑著演員們的自個兒聰明了。前面說到白字戲是曲牌體,演員們學會了大量的戲就基本等于學會了該劇的所有曲牌。此時演員就會根據唱詞的特點,套上合適的曲,使之自然成章。這個倒是真的有一定規律。
這么說還是難以信服。因為不是所有唱詞都有標志性的特點,一些詞可以這樣唱也可以那樣唱。的確,情況就是這樣,不同戲班在自編的過程中便產生了差異。
接下就引出了另外一個問題,同個演員在不同戲班之中又是如何去應付和適應這種差異呢?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