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是一個非常基本和可貴的素質。是我在讀智識分子這本書所看的的,一句最樸素的有點廢而又確實有用的話。一直以來,我的認知中關于自控的概念,一直都是只取決于自己。而事實上,自控,是一個自身和環境博弈而形成的一種兩種影響之間的平衡。
智識分子這本書中有一個案列很有意思,就是由憲章學校法案而創立的學校系統KIPP.
KIPP通過增加在校學習時間,來減少家庭環境影響學生的時間。通過打造強大的文化氛圍,來影響學生的觀念和行為。說白了就是塑造一個新的環境替換了舊有的家庭環境嘛。
為了達到這種效果,他們用的第一個辦法也非常簡單。
不是家庭和環境因素不好解決嗎?那就干脆讓學生每天在學校多呆幾小時!一般美國中小學都是早上八點多開始,下午三點結束,而 KIPP
則是早上7點25開始,下午四點半結束。這意味著學生要在早上五六點鐘起床,晚上五六點鐘才能回到家里,累了一天,估計寫完作業就得直接睡覺了。這樣他們的確沒有多少時間接受家長的文化熏陶,或者跟鄰居家孩子一起出去混。不但如此,KIPP 還在星期六上半天課。他們的暑假也比別人短。
通過這種方式,塑造一種完全不同的文化氛圍,來影響孩子們的行為。
同時KIPP 的老師們在教學中摸索出來一套叫做SLANT[9]的課堂規定。SLANT 是要求學生必須執行五個規定動作的縮寫:Sit up,Listen,Askand Answer questions,Nod,Trackthe speaker
五個動作的意思是
- 坐直。坐得筆直,才能體現一種良好的精神狀態,同時也是尊重別人。不論是上課還是其它場合,KIPP都要求學生坐直。
- 傾聽。聽是比讀更重要的學習方法,不管是老師還是同學說話,你必須仔細聽。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更復雜的對話交流。
- 提問與回答。學生必須敢于提問并且能回答問題。如果不敢提問,老師就不知道你掌握的如何 — 這對老師來說是最關鍵的信息。KIPP 的中學生像中國的小學生一樣熱切地舉手回答問題,每次提問都有如林的手臂高舉起來。
- 點頭。你要是理解對方在說什么,你就要點頭。這不是什么儀式,而是一種非語言的信息傳遞。
- 眼睛盯著說話的人看。一方面是表示尊重,一方面是為了加強信息傳遞。
通過這種方式來強化環境的影響,從而來塑造學生自控的能力。
通過這種方式,在美國貧困家庭孩子能考上大學的只有 8%情況下,而 KIPP 的畢業生80%上了大學。而KIPP得入學不是優先錄取好學生,而是給所有人平等機會。他們并不不看學生之前的成績,而是采取抽簽的形式來選拔。
因為入學沒有根據成績來選拔, KIPP
的學生們在五年級入學的時候,其數學和英文水平普遍比同齡人落后的不是一點半點,而是落后一到兩個學年!而到他們八年級的時候,他們的成績100%超過平均水平。KIPP在其所在的整個城市內,比如紐約市,的所有學校中名列前茅。
說了這么多,當然不是為了讓你我,把咱不能很好的自我控制的鍋拋給環境。而是說,我們可以通過改變自身周邊的環境,來促進我們自己的自控力,來讓自己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