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快年底了,一個員工找老板談加薪,在老板心目中,這個表現中規中矩的員工實在不在他的加薪名單里,但他沉吟了下,沒有斷然拒絕,而是請那個員工談談他的表現和加薪的理由,談的過程中,他突然發現這個員工的能力可以負擔一些其他的崗位職責,于是他決定給他加薪,并調整了他的崗位,讓他負擔更多的責任,也更適合他,皆大歡喜。
這個老板就是一個在“是”和“否”中尋找第三種可能的大智慧的人。
2
幾個閨蜜在一起閑聊,一短發女子很決絕的說,我老公要是敢背叛我,那就是兩種可能,一是我把他打出去,二是我從此消失,我絕不可能原諒他。有我沒他,有他沒我。
不過半年光景,不幸閑聊成為事實,女子發現老公出軌的跡象,如她所說,開撕!但結局不是那么簡單輕松,打了好,好了打,反復數次,要么簡單分開,女子又不愿意,覺得虧了,不愿意便宜了那個小婊砸(原話),要么互相溝通,原諒男人,爭取好好過下去,但心理又不平衡,一有不如意就想起此事,瞬間完成和風細雨到狂風驟雨的轉換,男方從開始覺得理虧到最后也惡言相向,兩人糾纏至今,都極為痛苦。
遇到此事,受害方一般都想得是決絕報復或委曲求全,沒有想過其實這兩種選擇都是受損的,報復解一時之氣,但往往兩敗俱傷,委屈未必心之所愿,到頭來翻舊賬更是新傷舊痕一起發作!其實除開這種這兩種極端選擇,任何一種基于解決問題的方案都會更好一些,不是嗎?
3
七八十年代生人,從小看的電影角色都是非黑即白,看電影時,問得最多的一句就是:這是好人還是壞人???看文章也是,基本的文章里也就是兩種人,如果不能在第一時間里判斷出誰是壞蛋的話,那么這個主題就是繼續閱讀下去最大的任務。無論是在電影里還是在文字里,所有的騎墻派最終都會選擇好陣營,非黑即白,善惡分明。
當我們長大時,不可避免的把這種判斷思維帶入生活,我們去到一個職場里,很快區分出哪些是可交的,哪些是對立面,生活中,往往在第一時間就確定了喜歡誰討厭誰,愛憎分明到可以不在乎其他,因此往往錯失了對你有幫助的人,也往往被你信任的人辜負,其實,哪有什么十全十美三觀特正的人,不過,一世為人,一場生活,你所厭惡的人,身上也許有你到死都學不了的閃光點;你所深交的人,心底也有根本不會為你所道的陰暗面。你所有看到的厭惡和缺陷,其實是你眼光的局限而已。
在佛眼里,天下無不可渡之人,在你眼里,和我說不到一塊的趕快滾滾滾!
4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二,解釋甚多,其一解就是時間和空間,三是能量,萬物都是能量的轉化。還有一解是天和地,三是中間的氣虛,充盈世界。無論哪種,都強調了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個和字,就是智慧的大成。
尋找第三種可能的智慧不僅僅是對外的,也對我們的內心。
愿你我之心,無論狂喜,還是怨恨,終能不縈于懷,與自己和解,愛恨都不糾纏,如滔滔江水,寬厚而有力,滾滾東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