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寫作,很多人其實有心理陰影:
第一種,把寫作當考試,寫的東西都是空話套話。
第二種,一寫作就緊張,突然就不會好好說話了。
第三種,語言比較生硬,感覺每句話都在說大道理。
以上這些是大家寫作中常見的問題。大家有沒有發現,所謂的不會寫或者寫不好,不是因為你的文筆比較差,而是因為你沒有找到正確的寫作方向。我們生活在現在這個互聯網時代,寫作最大的作用是幫助我們傳遞信息、傳遞情感。講大家能聽懂的話。如果你從一開始就朝這個方向努力,學會寫作其實是很簡單的事。
?
寫作,講到底其實就是三件事。
第一、寫作的想法,也就是寫什么;第二、寫作的技巧,也就是為怎么寫;第三,寫作的目標,也就是為什么寫。我把這三個問題叫“寫作三問”。只要想明白這三個問題,你就可以寫出任何你想寫的東西,而且每篇都能符合要求,就是這么簡單。
武俠小說上有一句話叫“手中無劍,心中有劍”,寫拆書稿也是一樣,要做到“手中沒模板,心中有模板”。本身拆書稿格式是固定的,咱們稍微做點發揮和突破就能出彩。
但排拆書稿不是讓你自娛自樂,拆書稿是寫給那些沒有看過這本書,不了解這本書內容的人看的。他們看了你的拆書稿,看懂了,并且學到了東西,這就說明你的拆書稿是成功的。所以,我們寫拆書稿時,心里要一直想著一件事,那就是別人能不能聽懂,別人會不會對我講的東西有興趣。如果你把這個問題想清楚了,你的拆書稿就是符合要求的。
以上這些要求,我把它總結成一句話,寫拆書稿的要求就是“把你心里想的話說出來”。關于寫作,我有一個理念,叫“會說話就會寫作”。你就用口語化的語言把你看書看到的內容,理解的道理,體會到的感情跟你的讀者說一遍,這就是寫作。不要覺得這種寫作很低級,這反而是一種高級的寫作,尤其在現代社會,大家都很忙,沒有人有空跟你兜圈子,就說最簡單的話,最好懂的話,也保證每句話都是有價值的,而不是空話套話。
舉個例子,《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拆書稿。
這是美國《紐約時報》評選出的年度最佳圖書。它的拆書稿是這樣開頭的。
“對很多人來說,家庭的地位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在此出生,在此成長,然后自己也要去組建家庭,它是人的起點和歸宿。”
那么怎么從家庭引到這本書呢?作者在拆書稿中先說了家庭的重要性,再說了子女和父母的矛盾,為什么會有矛盾呢?作者寫道“歸根究底,這是教育的結果。每個人通過學習接受新的思想觀念,才能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從而與父母產生[‘分歧’。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三觀不同。”
“那么,也許有人會問了,難道父母把孩子生出來就是為了讓他們產生分歧,并最終離開原生家庭嗎?既然這樣,那還花那么大精力去教育和培養孩子干嘛?這不是自討苦吃嗎?”通過這個問題,這篇拆書稿調動了大家的興趣。如果你正好在養孩子,可能你也會關注同樣的問題,尤其是你的孩子不聽話或者比較叛逆的時候,你也會有這樣的疑問,到底為什么要養這個孩子?”
這時候,拆書稿的作者很自然地引出這本書。“讀了今天要講的《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我們就能找到答案。”
大家可以感覺一下,這篇拆書稿是不是就好像有個人坐在你對面跟你聊天——我們今天來聊聊家庭的問題,家庭是我們的起點和歸宿,但是子女和父母的關系卻不是個簡單的話題。孩子長大了會有自己的思想,甚至跟父母反目成仇,那為什么不要養孩子?做父母的如何才能給孩子正確的引導?做子女的應該如何處理跟原生家庭的關系?如果你也在思考這些問題,《當你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也許會給你一些答案。
一般文章的開頭有兩個作用,一個是提出話題,引出下面更重點的內容;另外一個就是設定整個文章的語言風格。如果開頭寫好了,整篇文章會越寫越順手。寫拆書稿的開頭其實很簡單,用講故事的、敘述的,或者聊天的方式把這個話題引出來。同時,你要講他想聽的東西,而不是把你查到的資料一股腦塞給他。
再舉個例子,《皮膚的秘密》拆書稿。
這個例子,不再是開頭,而是正文的內容要點部分。這本書叫《皮膚的秘密》。作者希望告訴大家不要依賴護膚品。如果拆書稿直接說護膚品沒用,并且列一大堆數據,相信沒人會接受。因為我們根深蒂固地相信護膚品是有用的,你現在跟我說一個完全不同的結論,我肯定不相信。于是,拆書稿的作者又用了聊天的方式。他是這樣寫的:
“我想先問你個問題:護膚品是必要的嗎?”相信很多書友會說:當然必要!那么多的商家和研究機構都在告訴我們:每天固定的護膚流程:清潔、滋潤、保溫、防曬,四個步驟一個都不能少,這就是整整4種護膚品。有的明星光是睡前洗個臉就是好幾種產品,10道工序,說護膚品沒必要,那是在開玩笑!
坦率地講,這么說的確有道理。但不如讓我接著問你一個問題:你覺得,嬰兒的皮膚怎么樣?幾歲孩童的皮膚又怎么樣?他們是否在用護膚品呢?”
大家可以感覺一下這個語言風格,是不是也像是在聊天。你不相信護膚品沒用?沒關系,我慢慢跟你講。我先從嬰兒的皮膚說起,慢慢地改變你的想法。其實,這個例子也能給我們一個啟發,寫拆書稿不用著急,我們不用上來就拋出冷冰冰的結論,我會從你的角度出發,我與的東西你才會看,我告訴你的道理你才有可能聽。
一、課程要點:
了解寫作中常見的問題
認清現代社會寫作的本質——傳遞信息,傳遞感情
了解寫作三問,真正找到寫作方向
掌握口語化寫作和聊天寫作的方法
學習口語化過渡的方法,把不同的內容連接在一起
課程引導:找到說話式寫作的感覺。寫作不是什么復雜的事情,會說話就會寫作。拆書稿寫作中可以使用生活化的語言。生活化的語言別人容易聽明白,寫起來也比較簡單。
練習說話式寫作:可以先從敘述一件事開始,比如把“狐假虎威”的故事用文字描述出來。這看起來是很簡單的練習,但是開始寫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這涉及到敘述的先后順序,人物(動物)關系,故事矛盾沖突等,其實并不簡單。多做這樣的敘述練習,你就可以快速掌握說話式寫作的方法。
說話會很啰嗦,寫作也可以啰嗦嗎?
人在說話的時候,可以調用的說話技巧比較多,比如重復一句話,刻意的停頓,加語氣助詞,加微表情、微動作等,這些都可以增加你說話時的表現力,也會形成你說話的風格。但是在寫作中,你呈現出來的只有文字,要用相對固定的文字表達豐富的意思,這就需要在文字本身下功夫,比如增加文字的張力(用更生動的詞匯;用文字描述場景,創造想象空間等)。
不建議寫作時用比較啰嗦的語言,啰嗦的語言在文章中是不美的語言,會引起別人的反感。如果想把一件事情講清楚,可以嘗試從不同角度講,不要一句話講很多遍。
真的會說話就會寫作嗎?我會說話就會寫畢業論文嗎?
說話叫語言表達,寫作叫文字表達,兩者都是在表達自己腦袋里的想法,從這個角度來看,寫作跟說話只是表達介質的不同,所以,會說話就等于會寫作。
但是如果是復雜的寫作,比如學術論文寫作、畢業論文寫作,你一方面需要訓練自己的思維,做到“肚里有貨”,另外一方面也要學習特定文體的語言、邏輯和寫作格式。這個時候,單純靠口語化的寫作就不一定能寫出符合要求的文章
好久不寫作,用老師講的方法,發現自己既不會說話也不會寫作了。
很多人有表達恐懼癥,總覺得要寫成什么樣才能“上得了臺面”。這反而會成為一種表達障礙——人們輕易不敢說自己的心里話,也不敢把最真實的想法寫出來。要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要敢想敢寫,不要有顧慮;另外,要在寫作過程中思考如何用更恰當的語言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
接下來我講一下,拆書稿的開頭怎么寫。
我們的作業中,很多出現“我”如何.“我”怎么樣。這樣寫是不行地。大家注意下,以后在平臺寫稿,按平臺的要求就可以;但現在還在學習階段,還不能完美把握。
我:對于讀者來說,作者只是個和自己一樣的普通人,“我”的想法太主觀;另一方面,書稿是由主播讀出來的,那這個“我”就會變成主播,有時候語氣上不好把握,所以現在不要用。
因為新人用“我”只是“我”,而老手用“我”是為了方便敘述,這個“我”帶有普適性。他們現在如果能完美把握,不會把“你”寫成讓讀者不舒服的指責和追問語氣,不會讓讀者覺得自己比作者低,那就寫,如果不能就別寫。
我也用過“我”舉例,這個“我”的例子其實不是我自己的經歷。
A稿群里,一次寫100多篇文章,不過稿的,全是說了這個問題,我們再說說下個問題....
新人不讓用“我”“你”是讓他們更容易過稿
今天課程相關的內容就分享這些,接下來,給大家說說今天的作業,開頭寫作。
先給大家一個案例:
如果我們寫《且以優雅過一生:楊絳傳》的開頭,用林黛玉的故事是否可以,同樣是富有才情,但一個有些斤斤計較,一個豁達開朗,這樣去對比開頭引題,是否合適?林黛玉挑宮花時,刁難仆人,處處要強好勝,所以經常為瑣事傷神,最后成為悲劇人物。
現實社會中,有人為追逐名利,或盲目較勁、或患得患失……
大家思考一下,這樣的開頭是否合適?大家看到這樣的開頭引題有什么感受呢?
上面的黛玉故事,我只是簡略寫了,稿件中用了大的篇幅來寫。首先,以黛玉引入是另外一個書中的故事,尤其在下一段用了追逐名利,盲目較勁,感覺用在黛玉身上不貼切。她在榮國府雖有賈母庇佑,但是寶玉總不能給她安全感,她的較勁是有理由的。所以觀點這里有問題。
如果說追逐名利的話,同時代的張愛玲可能比較貼切,她說“出名要趁早”,也許嫁給胡蘭成也是虛榮心作祟。由于所托非人,所以她的結局并不好。其次,最好不寫其它書中的故事。如果想用,簡單些,二三句話,不要把書名寫出來。會有喧賓奪主之嫌。
所以開頭的引題一定要合適,切題,不管是熱點、痛點、故事都要和文章融為一體。接下來,大家核對自己稿件的開頭,復查,修改,在系統提交作業。沒有交稿件的小伙伴修改稿子再交。
寫到最后一部分憋不出來了,太痛苦了。怎么辦?
?再看看思維導圖,三欄筆記,和前面的內容,可能會有些思路,實在不行,就出去溜溜;也可以百度知乎豆瓣搜你念頭里的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