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未來學家、社會思想家托夫勒在他的的著作《第三次浪潮》中預言人類將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即第三次浪潮文明。
此前人類經歷了兩次浪潮文明,第一次是農業文明,歷時幾千年,主要解決衣食和生存問題。第二次是工業文明,歷時3百余年,以蒸汽革命為標志推動了物質文明的發展。而現在正處于第三次浪潮文明,有人管這次浪潮叫信息文明,也有人叫科技文明或數據文明。不管怎么叫,不可否認的是第三次浪潮文明是以數字化增長來驅動的。
區塊鏈技術是否真有傳說中的那么神奇,主導著這次浪潮文明的走向。
我們不妨從歷史階段上來看,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我們處于什么樣的時代,我想還是拐點。
這是第三次浪潮文明從初級階段邁向高級階段的拐點,當下的信息時代可定義為第三次浪潮文明的早期階段,最主要的特征是信息的不斷躍進。過去數十年的里程碑中,信息從PC本地化到互聯網共享,再到移動互聯網的隨時隨地共享,這是特別神奇的事情。
湖南衛視的科技秀節目《我是未來》阿里云創始人王堅說,一輛裝載了阿里云系統的汽車它不光是開在路上的還是開在互聯網上的。看電影也好,聽歌也罷這些其實都不是發生在車里的,而是在車外面的那片云上發生的,只不過把這個結果放到車上來而已。的確王堅其實很形象的告訴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場景,比如外賣、共享單車,其實都不僅僅發生在生活中,同時還發生在云上,不斷產生新的數據信息。
那么問題來了,伴隨著數據擴容、數據過載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傳遞的信息可能被篡改、被攔截進而導致信息失控,從而導致信息失去價值。
如何讓巨量的信息仍然有價值,是這個時代要解決的問題。
讓巨量的信息仍然有價值,這就是信息互聯網到價值互聯網時代的轉型。
信息互聯網時代有一個簡單且明顯的標志,就是信息的躍遷,但值得注意的是它所有的信息幾乎都停留在最末端的營銷與交易,沒有深入到產業中去。
但是價值互聯網就不一樣了,在價值互聯網時代,我們關注的點應該深入到下層的各個行業,去激發各個行業的勢能,釋放行業價值,讓全行業互聯起來。
在信息互聯網時代支撐整個互聯網經濟有序運轉的是什么?
沒錯,是信用,有信息的地方就離不開信用,但是信用靠什么來保障呢?
沒錯,是靠有公信力的平臺,歸根結底,都是靠國家的暴力機器來做保障。所以在經濟社會,信用自上而下的滲透很重要。在今天,這個滲透的成本是不可思議的,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因此在價值互聯網時代伴隨著更大更重的價值被交換,如何降低信用成本就成了一件非常值得關注的事情。在信息互聯網時代,信用靠制度靠人工靠強制力量來保障,在價值互聯網時代,由于交換的價值劇增,信用成本也劇增,我們必須去考慮一種新的力量來保障信用,這種力量就是技術,區塊鏈就是企圖通過技術手段降低技術成本,讓技術不再只是實現信息的傳遞,要實現所有權、使用權的傳遞,那么區塊鏈有這么大能耐嗎?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區塊鏈是什么,我認為比較準確的概括:一種全新的分布式基礎架構與計算范式,不過,聽上去是否還是有點反人類?沒關系,我再來解釋一下,區塊鏈它不是一種新技術,而是多種已有技術的組合。把這堆技術組合串聯起來的核心就是數據,所以,區塊鏈是浮于數據的多項技術的統稱。
在過去數據是怎樣傳遞信息的?
而接下來數據不僅要能傳遞信息更要傳遞價值。
舉個例子:我們去工商局登記注冊新公司早就不是傳統的拿筆去登記,我們直接在工商局的信息系統里登記就好,這是結果和表象。而背后實則是一組數據的存儲,當你要作變更了,在表面體現為信息的表更,背后看到的則是數據的更新,這些數據都是有價值的,但是隨著數據量的劇增可能會被破壞,使得數據不再有價值。
關于數據,我認為,數據從誕生到價值的實現,最關鍵有四個常用的處理環節:
第一是驗證和存儲,第二是生成和更新,第三是傳輸和訪問,第四是編程和操作,這四個環節是我們現實生活中處理數據常用的環節。
我們傳統的數據處理辦法是中心化的,往往是一套中心的系統輸入一個命令,然后去執行。比如說:一個公司需要做一些表更,則要修改這個公司的信息,就需要訪問工商局中心化的系統,除此以外別無它法,而區塊鏈在四大數據處理環節,分別采用了不同的技術,組合起來更安全更高效,更低成本也更可信。
在驗證和存儲環節,用了塊鏈式數據結構的技術,在生成和更新環節用了分布式節點共識算法的技術,在傳輸和訪問環節運用了密碼學技術保證了數據的安全和隱私,在編程和操作環節則用了自動化腳本代碼組成的智能合約技術。
智能合約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仿佛給數據戴上了大腦。對于我們熟悉的人工智能產品,像微軟小冰、搜狗汪仔、阿爾法GO,大家都很熟悉,我們跟它對話,它能根據我們的語言指令作出合適的反應,這個是非常智能的。但是智能的背后歸根結底還是數據運算的結果。區塊鏈在編程和操作環節就引入了數據智能的概念,為數據網絡裝上大腦,當然中心化的數據處理也可以實現數據智能,這是兩種道路。具體應用,具體分析。
區塊鏈帶來的技術價值將改變現有互聯網的底層協議,有效解決信用不足而產生的風險,保證交易安全,那么區塊鏈又是如何徹底改變互聯網的系統架構模式呢?
這主要體現在四個層次的突破上。
第一個層次的突破是區塊鏈就要在互聯網中創造一種機制,這種機制在人們互相不信任的情況下也能從事價值交換的活動。
第二個層次的突破是區塊鏈與物聯網、車聯網等技術相結合,建立萬物互聯的關系,區塊鏈在這當中起到超級總賬的作用,也就是設備管理員的角色。
第三層次的突破是區塊鏈的加密通信可以有效保護用戶隱私
第四層次的突破則是區塊鏈的分布式網絡技術能夠去除很多中心或者中介,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解構現有的業態。
關于區塊鏈的應用場景,我認為應該分為金融領域和非金融領域。
非金融領域。舉個例子:慈善事業,區塊鏈不僅讓每個數據戴上大腦,還讓每個數據都擁有自己的身份證,比如說,Tony往慈善基金里面捐了500萬,半年后這筆錢被基金發給了需要的人,并且予以公示,把這筆錢捐到了哪兒,咋一看是沒錯,但是在這半年里的時間差當中這筆錢有沒有被調包,有沒有被挪用,我們不得而知。但是用了區塊鏈技術就不一樣了,它為每一筆數據加密,相當于賦予唯一的身份證,后來公示的那筆錢,究竟是不是我們之前匯入的那筆,一查便知。
這就是區塊鏈給慈善事業帶來的公信力,讓數據的價值可信賴,當然,不容忽視的是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同時對監管也帶來了全方面的挑戰。
第一,基防設施的物理特點,徹底改變。
中心化信息系統的風險邏輯是重點保護好核心的服務器,而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系統架構沒有核心的服務器,因此區塊鏈信息的安全監管治理路徑應和傳統的中心化信息系統有所區別。
第二,數據收集方式不再依賴傳統的方式。
在數據收集方面,傳統的監管,通常依靠交易者或者交易中介機構向相關監管機構歐主動申報,而應用區塊鏈技術之后,監管方可以主動成為鏈上的節點,監聽鏈上信息,更新全網總賬,掌握全網動態。
第三,區塊鏈的匿名性帶來的監管挑戰。
由于區塊鏈的匿名性,監管者很難將特定的交易和特定的個人聯系起來,因而很難借助傳統的線下手段維持規則。在虛擬空間的作用,區塊鏈上的風險治理與監管,需要通過對程序代碼的監管來實現,監管者尤其需要和區塊鏈軟件開發者合作。
總而言之區塊鏈技在給全社會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監管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如果非要概括區塊鏈的作用,區塊鏈確實可以解決信用成本問題,卻無法解決信用問題!當數據確立后,區塊鏈幫助降低處理成本,維護數據價值,但是如果數據本身就不夠有信用,那區塊鏈也無能為力。
也請各方致力于推動區塊鏈價值的有志之士,齊心協力。大家客觀冷靜的看待它,不可自吹自擂也不可妄自菲薄,機會總是留給踏實做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