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天,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人物。《山海經·海外西經》記載:“ 刑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於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
山海經載
《山海經·海外西經·形天與帝爭神》載:刑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
【譯文】形天即刑天,刑天和黃帝在這里爭奪神位,天帝砍斷了他的頭,并把他葬在常羊山。刑天竟然用兩乳為雙目,用肚臍作口,操持干戚來舞動。
評曰:常羊山從此陰云郁結,碧天不開,還時時聽見悶雷在山谷中轟鳴回響。據說那是失敗的英雄刑天,一直不心甘,不停地揮舞武器,在與敵人作戰。
詩人記載陶淵明在《讀山海經》詩句中寫道: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傳說記載
古代漢族神話傳說刑天舞干戚,刑天原是一個無名的巨人,他在與黃帝的大戰中,被黃帝砍掉了腦袋,這才叫刑天。“刑天”這個名字的意思就是:天者,顛也;刑者,戮也。天就是天帝,“刑天”就表示誓戮天帝以復仇。(另有一說認為,刑是割,刈的意思;天是首,即頭的意思)。
當炎帝還是統治全部落的天帝的時候,刑天是炎帝手下的一位大臣。他生平酷愛歌曲,曾為炎帝作樂曲《扶犁》,作詩歌《豐收》,總名稱為《卜謀》,以歌頌當時人民幸福快樂的生活。
后來炎帝被黃帝推翻,屈居到南方做了一名天帝.雖然忍氣吞聲,不和黃帝抗爭,但他的兒子和手下卻不服氣。當蚩尤舉兵反抗黃帝的時候,刑天曾想去參加這場戰爭,只是因為炎帝的堅決阻止沒有成行。蚩尤和黃帝一戰失敗,蚩尤被殺死,刑天再也按捺不住他那顆憤怒的心,于是偷偷地離開南方天廷,徑直奔向中央天廷,去和黃帝爭個高低。
武器,刑天使的是戚,是一種巨斧,還有一塊青銅方盾,古代稱為干。
刑天左手握著青銅方盾,右手拿著一柄閃光名為“戚”的大斧,一路過關斬將,砍開重重天門,直殺到黃帝的宮前。黃帝正帶領眾大臣在宮中觀賞仙女們的輕歌曼舞,猛見刑天揮舞“干戚”殺將過來,頓時大怒,拿起寶劍就和刑天搏斗起來。兩人劍刺斧劈,從宮內殺到宮外,從天庭殺到凡間,直殺到常羊山旁。
黃帝久經沙場,經驗老到。他趁刑天不防,揮劍向刑天的脖子砍去。刑天招架不及,頭顱被斬落下來。落到地上的刑天之頭,順坡向常羊山腳下滾去。被斬首的刑天蹲下身子,想找回自己的頭顱。他摸遍了周圍的山地,也沒能找到。由于失去眼睛,他沒有看見自己的頭就在他身處的常羊山腳下。
黃帝擔心刑天找到頭顱后會恢復原身再和自己交戰,就拿起手中的寶劍向常羊山劈去。隨著一聲巨響,常羊山被劈成了兩半,刑天那碩大的頭顱就勢滾進山谷。隨后,那兩半山又合二為一,把刑天的頭顱埋葬在里面。
刑天感覺到了周圍的變化,知道黃帝已經把自己的頭顱埋進山腹,但是他并沒有氣餒。他站起來,依然右手拿斧,左手持盾,向著天空胡亂揮舞。陷入黑暗的刑天暴怒,以兩個乳頭當做眼睛,張開肚臍做嘴,繼續與黃帝搏斗。黃帝看到刑天如此兇悍,心中升起敬畏之情,便放棄了戰斗。
刑天雖然失敗,但是他永不妥協的精神卻永遠激勵著后人。晉朝的大詩人陶淵明寫詩對刑天的這種精神大加贊頌,詩中云:“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其它記載
傳說刑天是名勇者,有次民間出現一兇獸,常吃人,眾人束手無策,推薦幾名勇士前去制服,其中就有刑天,但是怪物十分強大,只剩刑天和一名戰士還活著,最終怪物被殺死,勝利之后,正欲離去,那名戰士禁不住利益的誘惑,殺死刑天,榮譽自己一個人獲得,并將刑天的頭部藏到山里,之后刑天怨恨未平,胸前生出兩只眼睛,腹部生出嘴巴,回到部落將那名戰士殺死,可人們已經被蒙蔽,認為刑天是怪物,想要消滅他,之后刑天逃回山林,每日每夜都在找自己的頭,遇到人類就將其殺死,以解心中怨氣。www.uuqgs.com
名家考證
在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刑天為一人形符號,為氏族部落的象征圖騰。刑天原本是華夏族無名神祇,被斷首后才被稱作“形天”。在《山海經》的原本記載,稱作“形天”,而“刑天”之得名,相信為陶淵明所改,根據《太平御覽》引用《陶靖節集讀山海經詩》,“刑天”意為“形體夭殘”,但可能傳抄錯誤而有“刑天舞干戚”與“形夭無千歲”二說。陶潛此詩寫成后,“刑天舞干戚”一詞,因傳抄錯誤而有“刑天舞干戚”與“形夭無千歲”二說。
北宋宣和六年,曾纮于《陶靖節集》后作跋,提出了他的看法:淵明讀山海經詩有“形夭無千歲,猛志固有在”之句,竟莫曉其意,后讀《山海經》云:“刑天,獸名也,好銜干戚而舞。”乃知五字皆錯。形夭乃是刑天,無千歲乃是舞干戚耳,如此乃與下句相協。
南宋時,周必大(1126-1204)于《二老堂詩話》書中提出反駁。他認為:余謂纮說固善,然靖節此題十三篇,大概篇指一事。如前篇終始記夸父,則此篇恐專說精衛銜木填海,無千歲之壽,而猛志常在,化去不悔。若并指刑天,似不相續。又況末句云:“徒設在昔心,良晨詎可待。”何預干戚之猛耶?清中葉之際,陶澍(1779-1839)重刊《陶靖節集》,他傾向曾纮之說:既云夭矣,何又云‘無千歲’?夭與千歲,相去何啻彭殤?恐古人無此屬文法也。民初,魯迅于《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六〉文中,采用“刑天舞干戚”的說法,以此來證明陶淵明“并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而存在“金剛怒目式”的風格。然而,郭沫若于晚年寫的《讀詩札記四則》,卻贊成周必大的看法,他說:這樣明白曉暢的詩,宋人曾卻于節外生枝,謂“形夭無千歲,猛志固常在”疑其上下文不相貫,遂把“形夭無千歲”校改為“刑天舞干戚”。
到了后世,引申意義。刑天成為勇猛將士的象征,各朝各代之中,更是被比喻作戰斗之神。幾千年后,晉朝的大詩人陶淵明在《讀山海經》中寫詩贊頌說:“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無類,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贊揚刑天雖然失敗,仍然戰斗不已的精神。詩中的“干”就是盾,“戚”就是斧的意思。刑天,象征著一種精神:永不妥協!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中虞嘯卿曾引用此句激勵龍文章等川軍團的士兵,表示要奮勇抵抗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