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分享一個概念:叫旁觀者效應
旁觀者效應,又叫“責任分散效應”,如果有一個人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他的責任感會很強,并做出積極的反應。但如果是要求幾個人,或者一群人共同完成任務,那群體中每個人的責任感將大大減弱,遇到困難時,往往會向后退縮,心里會想:反正還有其他人呢。旁觀者效應,有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責任分散。
案例1
有一次,我們在一家企業開會,梳理他們的管理架構。其中梳理到他們的責任分配時,我大吃一驚。這家公司最重要的業績責任,銷售額和利潤,是由營銷副總裁,和產品副總裁,兩個人同時承擔的。
我其實特別能理解,很多管理者心中都有一個樸素的觀點:人多力量大。沒錯。但這句話還有另一個表達,那就是:人多責任小。
為什么我說:人多力量大,但是責任小?這是因為多人承擔同一個責任,會觸發社會心理學中的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旁觀者效應。
案例2
1964年,美國紐約郊外,一位叫朱諾比白的年輕女子,在結束酒吧工作后回家的路上,遇到歹徒。她大聲呼喊:有人要殺人啦!救命!救命!據說她的鄰居中有至少38人開燈到窗前查看,但是無人來救,甚至無人報警。最后,朱諾比白被害身亡。
這起命案,震驚了整個美國社會,也引起了很多社會心理學家的重視。這種現象,后來被稱為“旁觀者效應”,也就是:當有其他旁觀者在場時,人們介入緊急情況的可能性會顯著的降低,因為大家都覺得別人會幫助。
后來有人指出,《紐約時報》這則引起轟動的報道失實,其實只有十多人聽到呼救,或看到部分過程,沒有人知道兇案正在發生。但是,社會心理學家們紛紛對“旁觀者效應”,展開了研究。
拉塔尼和羅丁在1969年做了一項實驗。他們讓一位女士假裝從隔壁辦公室的椅子上重重摔下來,并大聲叫喊:“哎呀,我的天吶!我的腳 …… 我不能動了”。實驗顯示,在只有1位陌生旁觀者的情況下,有70%的被試者去幫助受害者;但在有2位陌生旁觀者的情況下,只有40%的被試者去幫助受害者。
年輕的心理學家約翰和比博也做了類似的實驗。實驗表明,當只有1個人收到求救時,85%的人都會提供幫助。當有4個人同時收到求救時,則只有31%的人采取了行動。
我們如何避免這種現象發生呢?
第一、責不可共。
教大家一個求助的小竅門。如果你在人群中摔倒了,千萬不要大叫:誰來幫幫我,扶我一下吧。人們都覺得自己很忙,而且總會有別人扶的。你要叫:那個穿紅色衣服的小伙子,對,就是你,請你過來扶我一下吧,謝謝。當他被點名后,責任就從一眾人身上,降落到了一個人身上,他來幫你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企業管理也一樣。雖然你覺得這件事,需要很多部門共同協作才能完成,你也確實安排了大家協作,也還是要指定一個最終的責任人,而不是說:你們一起好好干,完不成,誰都別來見我。責任除以二等于零。群體共同承擔責任,會導致每個人心中,會自動縮小責任,放大貢獻。遇到問題,覺得我的責任小;獲得收益,覺得我的貢獻大。
第二,責不下放。
權力是熱的,責任是冷的。如果不干預,責任會下沉到最基層員工,權力會上浮到最頂層管理者,造成基層有責無權,頂層有權無責。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說法:我確實沒想到,小王會把這件事做砸了,平常看他挺靠譜的。您放心,我一定會重罰他。當然,我也有失察之責,來,我自罰三杯。什么叫失察之責?這是典型地把責任往下推脫,讓下屬越級幫你承擔責任的說辭。你承擔了責任,然后指派下屬做。如果你的下屬做砸了,不管你打算油炸了他,還是鍋煮了他,炸了、煮了之后,你回來,還是要承擔責任。這就是“責不下放”。上級的責任,是所有下級責任的總和。這也是為什么,一些重大事故后,高官必須引咎辭職。
總結:
中國有句諺語: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看,這背后的原因就是“旁觀者效應”,也叫“責任分散效應”,就是多人共同負責,等于沒人負責,責任除以二等于零。在管理中,如何避免旁觀者效應帶來的危害呢?記住兩個心法:第一,責不可共;第二,責不下放。
為什么有的人能成功,有的人會失敗? 為什么有的人能獲得企業的信任、重用,有的人會被企業拒之門外? 為什么有的人能得到老板和領導的賞識,有的人卻不受老板和領導的歡迎? 為什么有的人能成就事業的輝煌,有的人卻“懷才不遇”,前途渺茫? ? ? ? ? 成功者成功的原因都是相似的,不成功的人原因各有各的不同。成功者們成功的原因相似在哪里呢?相似在“當責不讓”這一關鍵點上。 是勇于負責,主動擔當責任。 當責不讓,就是不折不扣地完成本職工作,不用上級吩咐就能去做應該做的事情,無論是分內事還是分外事。 當責不讓,就是樂觀地接受挑戰,樂意地擔負起實現團隊組織遠景的責任。 當責不讓,就是主動自發的工作態度,“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總比問題多”的工作精神,“拒絕任何借口,保證完成任務”的落實力,以業績和結果為導向的執行力。
所以無論是平民還是高官,要有責任感有擔當,作為管理者,要讓隊員處于責無旁貸的環境中,他的責任感才能全部被激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