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經·正義精講252
卷五·口問第二十八
12/15
原文:
黃帝曰:人之耳中鳴者,何氣使然?
岐伯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也。
原文譯文對照:
~~~~~~~~~~
黃帝曰:人之耳中鳴者,何氣使然?
黃帝問:人耳中出現耳鳴,這是哪種經氣失常所造成的?
岐伯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
岐伯答道:耳朵是全身經脈所匯總聚集之處。《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記載:“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別氣走于耳而為聽。”十二經脈之中,手、足三陽經直接循行于耳廓。其中足陽明胃經“上耳前”;手太陽小腸經“其支者……卻入耳中”;足太陽膀胱經“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手少陽三焦經“其支者……上項,系耳系,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入耳后入耳中,走出耳前”;“手陽明之別……入耳,合于宗脈”;足少陽膽經“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另外,足陽明之筋、足少陽之筋、手太陽之筋、手少陽之筋都循行于耳部。手足三陰經則通過其別支(經別)合于陽經而與耳相關聯。《素問·繆刺論》曰:“邪客于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于耳中。”說明十二經脈均直接或間接地與耳發生關系。故《靈樞·口問》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現代實驗研究則表明,在所觀察的48條經中,有42條經與相應耳穴發生感傳聯系,占87%,提示耳穴與相應經絡感傳聯系是客觀存在的。可以說,十二經脈及陰蹺、陽蹺脈之經氣皆上通于耳。故曰耳部經絡為“宗脈”,耳部為“宗脈之所聚也”。
故胃中空則宗脈虛,
因此,當胃中空虛,則意味著水谷精氣供給不足,因而宗脈必然氣血虧虛;
虛則下,
宗脈虧虛則陽氣不升、精微物質無法上奉至耳部組織,耳部組織之氣血因宗脈空虛、氣血不上充,而不得不反向下行;
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
耳部氣血下行,則耳部組織中的毛細血管網中氣血枯竭,以致該部血管張力不足、供血不足,以致聽神經功能失常,體現為耳鳴。
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也。
治療時,當以補法取刺足少陽膽經之客主人穴(上關穴)、手大指指甲與肉相交處的手太陰肺經之少商穴。客主人穴(上關穴)是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之會,也是手陽明經之入耳分支的流經穴位;少商穴為手太陰肺經之井穴,即肺氣所出之源頭,手太陰肺經又與手陽明大腸經相表里。故補刺此二穴,可補實宗脈(耳周及耳中之一切經脈)之陽氣。
~~~~~~~~~~
老黃歷擇吉,2024.8.18
上一篇:靈樞經正義精講251
下一篇:靈樞經正義精講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