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7日 星期五 陰
“我們理解孩子,就要理解他的情緒;我們接納孩子,就要接納他的情緒;我們愛孩子,就要包容他的情緒。”——《完整的成長》
鬧鐘在6:36響起,孩子賴了會兒床,翻身起來了,比昨天快了些,然后很愉快的跟我們道早安。
早餐是老公做的饅頭和花生漿,味道美美的。早飯后差不多6:20,建議孩子把囯旗下的演講稿再朗讀一遍,并借助于“荔枝”錄制了下來,隨后又讀了一遍14課,到樓下才7:34分,比昨天早了20分鐘,游刃有余的時間讓人心情也很放松。
周五老公照常沒有回家吃飯,這是否已成了雷打不動的習慣了。我和孩子兩人的晚餐簡單多了:花生漿和著昨晚剩下的半碗飯熬成粥,媽媽幫我們弄好了豆腐包子,煮了幾個,晚餐就解決了。飯后,孩子開始寫語文作業。
7:30我們出門走走,孩子啃完了最后一根鹵鴨腿。到樓下問她往哪兒走,“往賣酸奶的地方走,逛超市去!”一聽這話,我的情緒上來了,“每天都要喝酸奶嗎?不可以隔段時間喝嗎?”(之前都規定她多久喝一次酸奶,后來慢慢沒再管過,現在倒養成了出門就想買的節奏。習慣真是大人幫忙養成的…)
因為不能喝酸奶,孩子心里有了情緒。開始嚷著好口干,“你想想酸味的東西,就有口水滋潤了!”
“還不是不管用!我就是口干嘛!怎么辦?”
“要么現在就回家,要么就忍著回家再喝!”
這兩個方案孩子都不接受。“是不是沒有買成酸奶就想買水喝嘛?你是沒吃過苦哦,想當年,媽媽…想想缺水的地區的孩子 …別想著我給你買水喝!我倒要看看不喝水會不會把你的喉嚨渴的冒煙!”(不近人情的嘮叨,看到了我內心的焦慮。)
一方面想讓孩子吸取教訓,出門是自己記著帶開水,也想培養她吃苦的精神。
另一方面呢,又想起自己小時候因為小小的愿望不被大人接受和滿足,以至于后來心里有了陰影和障礙,想當然的認為自己就是不配擁有美好的東西,無法接納別人對自己的贊美,別人對我好一點心里就別扭…帶著這樣的情緒長大,愈發的不接受自己的現狀,明明做得很好了,還是不滿意…自己都瞧不起自己,還指望別人看得起自己嗎?很多時候就壓抑自己的情緒,讓它深藏于心,卻沒有通過好的方式把它發泄或轉化掉…
我的情緒開始和孩子共生了,表面上看是她惹惱了我,是她不可思議,本質上是我無法站在她的角度去理解、接納、包容她。
除了鬧著口渴,接著開始嚷著好累,“我又累又渴,想休息,還不讓我坐!”她委屈的嘟著嘴,我氣呼呼的獨自離開,她隨后跟上開始發著牢騷…
表面上我很平靜,沒有再多說什么,可是我的不滿表現在臉上,孩子感應得到。
“我應該共情才行吶!”心里這樣想到后,我開始攬過她的肩:“你的確是很口干了,回家后就說自己口渴了,我幫你倒好了開水,你沒來得及喝就如畫畫了,然后吃晚飯,媽媽弄的飯味道也有些重,加之你又啃了鹵鴨腿,更口渴了,我幫你泡了檸檬水,你一口都沒喝就出門了…我還好,有喝米湯呢…”
聽我這樣說,孩子的表情緩和了些,開始接納我的語言,不再抱怨,看看時間7:52了,
“嗯,猜猜我們能不能在8點到家?”
“能!”
“那好,你再堅持幾分鐘,到家就有水喝了…”
至此孩子接受了口渴沒水喝的事實,僅僅源于為娘的我接受了她的情緒,一開始我就強迫她要接受自己的情緒和事實,說得輕巧!
走到賣甘蔗的地方,買了根甘蔗,(剛開始水舍不得給她買,卻花更多錢買甘蔗,用以犒勞我和她吧。)甘蔗有些重,她很貼心的接了過去,她正處于換牙期,牙齒痛不方便啃,我幫她咬成小段,并在到家是用刀切成了小段。
孩子的情緒來得快去的快,關鍵是得有個理解她的人,能夠讓她盡情的釋放她的情緒。想起在她小時候,因為她哭,無法理解,強迫她不準哭,還說“哭能解決問題嗎!”多殘忍啊!要疏通,不要堵塞!
其實,我也是個沒長大的小孩,皆有孩子一起學習、成長,慢慢修復曾經的傷害!
近來孩子做事有些拖拉,源于我關注得過多嗎?我責備她:“常立志,不如立長志!”她能很好的計劃自己的事,可是往往無法全部完成,隨后又有了情緒。
今晚,我都在泡腳了,她磨蹭著不肯洗漱,一會兒爬門框,一會兒站凳子上往下跳,結果計劃了讀經、寫日記后就看電視,自己也說了時間允許的話。結果,讀完經典已經9:36了,看來是看不成了。開始發泄了,“我準備邊看電視邊吃的東西白準備了…”
寫日記也是帶著情緒,字跡潦草!“別強迫自己寫日記,不愿意寫就放下!”我又火了,她趴在沙發上睡著了…其實她已經困了,卻還想著計劃中的事,跟我一樣是不是有強迫癥?
當我一味的指責她希望她能有顆平和的心時,是不是該想想她還是個孩子?失敗是成長的階梯,可是,我一再埋怨她沒有好好合理利用時間,這足以給她造成更大的的打擊,而無法讓她從失敗中總結和反思,導致惡性循環,我應該做的事,通過點滴進步肯明定她閃光的一面,讓她有了成就感,自然愿意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