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目的】:我相信讀書有方法有技巧,希望從幾本關于「閱讀」的書中獲得高效讀書的方法,理解消化并整理成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
【讀后感想】:用了4個番茄鐘的時間讀完這本書,從我讀這本書的目的來說,并不滿意。全書關于「如何高效閱讀」的內容寥寥無幾,如果你跟我一樣讀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獲得高效讀書的方法,直接看第四章《便簽學習法:培養全新的思維模式》這一章就夠了。
也許這就是暢銷書作者的厲害之處,能夠將一頁紙能夠完成的內容,通過添磚加瓦給寫成一本書。
所幸,「3張便簽法」給了我一些啟示,也意外收獲了「豐富知識體系框架的3種思路」,雖然不是我讀這本書的目的,但是它是我的知識體系中的一個點,填補了一個空缺點。
【圖書名稱】:《這樣讀書就夠了:個人學習力提升指南》
【出版時間】:2017-12
【作者簡介】:趙周,浙江大學學理論物理專業,畢業后去阿里巴巴做銷售。后來做團隊管理、數據庫營銷、培訓管理,離開阿里后做國企的市場總監,學術書店的副總經理,后來做的事都與幫助職場人提升技能和能力相關。
幾年間,受訓企業和學員中受了些好評,直到自我懷疑的那一刻——有一天上完課后,腦海中閃過念頭:“一群這么優秀的職場工作者,聰穎、靈活、年輕、積極,他們需要聽我講三天課嗎?他們自己讀三本書難道達不到一樣的收獲嗎?我的價值到底是什么?他們需要的到底是什么?”五年后,有了“拆書幫”這本書。
本次閱讀的收獲1:“拆書”7步曲
1. 書本提供的「3張便簽法」適用邊界為:工具書。先確認你閱讀的是工具書,是為了提升某種技能,解決具體問題的書,才可以用這種方法;
2. 快速閱讀,遇到難理解又覺得比較重要的內容,問自己“這個知識點是我現在需要的嗎?對我來說重要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快速閱讀翻過;如果是我現在就需要的,就放慢速度,細讀內容;
3. 準備一張便簽(命名 I ),在對自己有價值的知識點旁邊貼上,并用簡潔的語言總結;
4. 貼上 I 便簽的信息,如果自己有過相關的經歷(一定要自己的經歷),貼上新標簽(命名A1),關聯這個知識點,反思當時為什么會成功或者失敗,寫出來;
5. 對現在的實踐有指導意義的知識點,貼上標簽(命名A2),寫上目標及行動計劃;
6. 貼了標簽的書頁旁邊,貼上指示標簽,提醒自己這一頁有學習資料;
7. 讀完一本書,把所有A2標簽取出,貼在顯眼的地方,提醒自己按計劃行動。
我以往的讀書方法是:
1. 翻看一遍目錄,找出與目的有關的章節,直接跳過無關章節,連速看都沒有,這個習慣繼續保持;
2. 「3張便簽法」的 I 便簽,給了我一個提示,現在用不上但有價值的知識點做記錄,方便查找;
3. A2便簽,把現在可以用上的知識制定一個目標和行動計劃,這一點也是很實用,列入實用技巧里,每天翻看并執行,這一點能夠解決「一本書讀完并沒有收獲」的痛點。
書中還將「3張便簽法」應用到了生活職場中,個人覺得復雜化了,所以并沒細讀。
本次閱讀的收獲2:豐富知識體系框架的3種思路
1. 從問題出發。我們在工作生活中往往會遇到各種問題,我們想方設法去解決,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一筆財富,記得復盤,通過請教、實踐、總結出的知識點,有助于深刻理解并應用;
2. 碎片化收集。同事朋友的經驗之談、部門分享、碎片閱讀的知識點,進行及時記錄并整理;
3. 主動去學習。挑選垂直領域的書籍或大咖,學習知識點,認真分析他們的框架體系。
以上3種思路學習到的內容,及時補充進自己的知識體系中,豐富框架,碎片化知識的吸收率低,主要根源就是知識無法有效關聯。經常空著的框架內容,意味著跟目前的知識體系無關,舍棄即可。
為什么我強調了本次閱讀的收獲呢?因為有些書是可以重復讀的, 每次閱讀的目的不同,閱讀的重點也不同。一些內容我這一次用不上,但是我覺得它有用并且標記起來了,需要的時候回來翻看。
寫在最后:
我看到有人在本書的評論區說作者這樣的讀書方法太功利,很巧的是,我的觀點跟作者是一致的,我們的時間都有限,讀工具書就是為了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其它的干擾信息都可以忽視,即使讀作者這本書我也用了同樣的方法。
再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讀書習慣、生活習慣、作息習慣等各種習慣,適合自己的,就是好方法。
我是@壹銷哥,擅長拔苗助長的資深農民。關注我,一起除草施肥,快高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