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騎車上班,過一人行天橋,梯步兩邊用來推行非機動車的坡道很陡,昨晚下了雨,坡道濕滑。前面有一個老人在用力推著自行車一步步向上走著,車后面的兒童椅上坐著一個小孩,應該是去上幼兒園。老人每一步都很慢,因為很滑,小孩在后面椅子上向后仰著,隨著自行車晃動,視乎還沒睡醒。
老人安全的將小孩推上了天橋,接著還要下天橋,下橋爺爺走的更慢了,坡陡又滑,一步一步挪到了橋下,相信爺爺一定松了口氣,因為上下坡很緊張,怕把孫子摔著。也許也有些累了,在橋下歇了一下,給孫子理了下衣服,騎著車送孫子上幼兒園去了。
當時,心中有幾個想法:
1、為什么不把小孩抱下來,牽著走。坡道很滑,小孩在車上推著走很不安全。坡陡,梯步設置的很矮,很寬,慢慢走是很安全的。
2、為什么小孩沒有主動要求下來走,沒看到爺爺推的很吃力嗎?爺爺這樣推著很累的。
3、?為什么是爺爺送小孩上學。
前兩個問題,是爺爺對兒孫的愛,以及家人、學校、社會對兒孫的引導教育?的問題。我想說的是第三個問題,為什么是爺爺送小孩上學。我認為有兩方面的問題,社會方面,家庭方面。
社會方面:幼兒園上學、放學時間與小孩父母上班、下班時間沖突。這表現出了幼兒園在工作流程的制定中沒有在孩子整個家庭的角度思考問題,如果將校園上學時間設置成一個范圍,比如:6:00~8:30之間,甚至可以在滿足一天教學時間的基礎上,實行放學時間定制。讓先到的孩子由老師陪著做一些運動,看一些有意義的動畫片等等,讓家長能在上班前有充足時間將孩子送到學校,在上班時不著急送孩子,放學時不著急接孩子,這將大大減輕孩子父母一天的工作壓力?。這樣也就不需要家里年老的父母一天來回奔波4趟了,她們可以早上去鍛煉一下身體,和鄰居跳跳舞,下下棋,相約白天出去玩玩。
現在處處在講創新,我認為這簡單的一個上學、放學時間的設置就是很大的一個創新,而且對于家庭、社會來講都很有意義價值,也能體現出對老年人的關愛。
?家庭方面:因為兒女需要上班,沒時間照顧孩子,退休的父母來幫著照顧一下兒孫。看著很合情合理,需要上班,沒辦法嘛。但在我看來這簡直是搞笑嘛,一個人不是單純的上班為全部,上班只是你照顧一個家庭以及自我價值實現的一個行為,由此產生的壓力是你應該承擔的,現在轉移給了你的父母。讓父母的時間來補齊自己的不足,這是能力不足的表現。試問一下自己,自己現在是不是還像幼兒時一樣,自己不會的都找父母去尋求幫助,而且越來越理直氣壯。
現在父母來幫助自己,早上去送兒孫上學,回來買菜,打掃家里衛生,中午老兩口對付著簡單吃點,中午休息一會兒,出去逛逛,準備一下菜,可能一會兒一個電話,又要幫著去取快遞。差不多又要去接兒孫,接回來,該做飯了,一天是多充實啊。請問退休的父母不該輕輕松松的生活嗎?為什么還要如此勞累,作為子女的我們,去想過這些嗎?忍心嗎?
現在我們自己在自己兒女還沒出生時,就已經在仔仔細細的為她們做著各種規劃,當年我們的父母也是一樣的。但我們為自己年老的父母做過什么規劃嗎,是否規劃過如何讓她們接下來的每一天過的輕松、愉悅、多彩、有趣。也許孩子、父母會覺的有必要嗎?
如果我們能不再占有父母的時間,是非常有必要的。
1、誰年輕的時候沒點夢想啊,當時有的沒勇氣去做,沒條件去做,也許有的是因為要照顧我們放棄了。我們現在能幫助、支持她們去再把年輕時候的夢想找回來。也許是寫一本書、也許是學習跳舞、也許是練習書法、也許是去結伴旅游。。。。。。
2、現在她們?在某種程度上說就像我們幼時一樣對這個社會無所適從。我們通過努力奮斗,從一個小鄉村來到大城市站穩了腳,將父母接到身邊享受生活。但我們是否想過,我們剛到大城市的時候是什么一種狀態嗎?公交車上的兩種顏色板凳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各種的不適應,但我們年輕像一張白紙,很容易添加新東西。那我們的父母呢,半輩子的生活,很多思維已經固定了,面對一個嶄新的環境,是什么一種感覺,可能有些小心翼翼,局促不安吧。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不是應該有規劃的去帶著父母適應這個城市,這樣才能達到去享受大城市的便利、多彩。教會父母認路、手機上查公交線路、查目的地,那么父母的生活半徑就可以擴大到整個城市。教會父母用微信,父母隨時可以和朋友聊天,建個群大家在里面暢所欲言,商量出行計劃,分享游玩照片。教會父母用淘寶,父母可以方便自由的買東西,而不用到處找,然后帶著父母去大電影院,新奇的餐館,時尚的服裝店,大型購物中心去玩玩,也許父母會說不喜歡,那又怎么樣,只是去見識這城市的多彩而已,總有一樣會讓父母們喜歡的。
我們應該將父母的時間還給她們,為她們的生活多做一些規劃,多為她們考慮一些,還要幫助她們去適應這個越來越高科技、越來越多彩、越來越便捷的社會,要帶著她們去享受這個美好的社會,不要不耐煩,幫助她們找到興趣、夢想,這些是我們必須做的。
父母為我們做的太多,我們不是為了報答,而是向父母對我們好一樣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