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是一個很奇怪的東西,
一開始,人們抗拒它,
后來慢慢習慣它,
到最后,離不開它
你有想過,你現在的生活其實就是一出活脫脫的《監獄風云》嗎?
《肖申克的救贖》是當代著名作家斯蒂芬.金的經典之作,它講述了一個杰出的銀行家被誣蔑入獄后綻放出自由的光芒,展開一場為期半生的救贖之旅。
書中的故事跨越了足足三十年的時光,這是一個人一生中最為輝煌,最具有價值的一段時光,那是我們實現自我,享受世界的一段美好時光。
在人生的前半段,我們往往被一股無形的力量牽引著,從小學到中學,再從中學到大學,所有的一切大同小異仿佛便是為了日后的無限可能作出基礎。那時候,我們會規劃著自己的未來,期盼著夢想的人生。
然而長大以后我們卻再也沒有跳出體制、離開平臺的勇氣。
《肖申克的救贖》之所以會贏得當代影壇不可缺少的經典之作的榮耀,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刻畫出了安迪這位主角。他渴望自由,他向往未來,他熱愛生活,他擁有尋常人最渴望的優點,他成為了我們夢想中自己的化身……
下面,我們看看安迪是怎么在殘酷、麻木的黑暗中一步步走向自由的。
一、只有化身上帝,才能操控人生
在我們大多數人看來,美好人生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我想,大概就是三五知己偶爾閑聚,一個簡單的家庭與柴米油鹽,一份穩定的工作和收入,還有,在固定的假期里四處游玩,看一看世界……
成年人的世界是建立在穩定之上的,根據馬斯洛理論所言,沒有溫飽的基礎,一切免談。所以,當所謂的“穩定”被打破時,我們的人生就此陷入絕境……
身為當代杰出的銀行家,安迪擁有了大部分人夢寐以求的生活。然而,一次夜不歸宿,使他穩定的生活從此被打破。
由于妻子出軌,怒不可歇的安迪帶著手槍與啤酒來到了現場,萌生了槍殺妻子與其情夫的念頭。然而,善良、理智的安迪最終還是打消了這個想法。不巧的是,當晚他的妻子與情夫確確實實被槍殺,這樣一來,最大的嫌疑自然落在了安迪的身上。
更不幸的是,安迪遇到了一個急需“創收”來競選議員的法官以及身邊麻木的證人:便利店店員在作證時,肯定安迪在“作案”前幾個小時曾經在便利店購買了擦碗布,以方便作案時為手槍消音。而安迪則在辯護中表示,由于當時爛醉如泥,自己并不記得有買過擦碗布,但同時亦不記得自己沒有買過擦碗布。
在草率的審判以及安迪無所謂的辯護下,他被世界貼上“冷血殺手”的標簽,并且送進了肖申克監獄。
被誣蔑入獄的安迪日子并不好過,尤其是在肖申克監獄中,每一個人都在壓迫下扭曲了價值觀,扭曲了人生觀,甚至扭曲了性取向。
監獄里的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稱王稱帝,卻在他人的世界里卑躬屈膝:
牢房里的老大哥以欺凌小弟為樂趣,卻不得不在獄警面前點頭哈腰;
獄警能夠左右牢房里每一位罪犯的生活質量,但在獄長面前不過是一粒塵埃;
獄長是整座監獄的上帝,卻不得不屈服與官員的淫威之下……
在肖申克監獄,每一個人都遵守著這樣的游戲規則,在高強度的壓迫下施展著淫威,監獄里的老大哥將目標定在那些年輕、幼嫩的新犯人身上,而安迪這個從小過著上層生活的銀行家自然逃不過他們的法眼。
我國著名學者季羨林曾如此說過,如果說十八層地獄是世間最可怕的地方,那么它的原型一定是出自于監獄。
是的,眾所周知,監獄是暴力以及性侵犯的高發地區,而安迪在初進監獄之時同樣受盡了凌辱。然而,他并沒有低頭,因為他知道面對強權只有兩個選擇:一是不斷抵抗,直到筋疲力盡;一是從一開始就認輸,忍受無窮無盡的凌辱。
明顯,安迪選擇了前者……
在剛進監獄的這段時間里,被人揍成半死和把人揍成半死是安迪的日常狀態,但這一切并不礙于安迪開始他那傳奇的救贖之旅。
在惡勢力底下掙扎的安迪找到了瑞德買了一把錘子。在閑余的午夜,安迪利用錘子對操場上的小石子進行雕刻,將原來蒙上灰塵的石英、云母等小石頭進行藝術加工。除此之外,安迪還向瑞德買了若干磨石布與大幅海報,為救贖的結局奠定了基礎。
這一舉動,也許在肖申克里是史無前例的,畢竟在無窮無盡的監獄生活中依然堅持著對生活的熱愛與向往是那么的難能可貴。
而安迪正是這么一個人,在現實的生活中永不言敗,在一個人的世界中悠然自得,他是自己生活中的上帝,因此他從來不曾想過放棄自己……
二、強者自救,圣者渡人
為什么我們都喜歡跟熱愛生活的人交朋友?
——因為熱愛生活的人方才懂得將生命中最珍貴的一面分享給身邊的每一個人。
當安迪得知獄長面臨著債務問題時,他冒著被從屋頂扔下的風險給獄長提供了避稅的對策。面對殘暴強權,安迪鎮靜自若,將腦海中已經醞釀多遍的方案如數家珍,絲毫不被獄長的殘暴氣場所影響。
安迪的悠然自得仿佛一陣清風,將每個人內心沾著血跡的灰塵悉數吹去,獄長也不例外。獄長并沒有一如既往地采取殘暴的手段,而是接納了安迪的建議,并為此付出了對囚犯而言極其珍貴的代價——二十分鐘的自由以及啤酒。
在現實中,我們總是希望能夠盡快融入團體之中,成為團體的一員。漸漸地,我們對于生活獨一無二的見解逐漸被團體磨平,泯然眾人。而安迪則將內心永遠向往的自由化作一縷光芒,照進了團體之中,為肖申克體制內的伙伴帶來了全新的或是隱藏內心已久的自由體驗。
于是一九五〇年,我們這一伙負責翻修屋頂的囚犯,在工作結束前一天的早上十點鐘,排排坐在屋頂上喝著啤酒,啤酒是由肖申克監獄有史以來最嚴苛的獄卒所供應的。啤酒是溫的,不過仍然是我這輩子喝過的滋味最棒的啤酒。我們坐在那兒喝啤酒,感覺陽光暖烘烘地灑在肩膀上,我們喝了二十分鐘,這二十分鐘讓我們感到自己又像個自由人,好像在自家屋頂上鋪瀝青、喝啤酒。
而安迪為伙伴們帶來的光芒更不止這些。為了讓囚犯能夠有更好的閱讀空間,安迪以替獄長避稅以及投資作為代價,換取一個三間牢房大的圖書館,讓更多的囚犯能夠在那學習更多技能,考取高中同水平學歷,為日后假釋作好準備。
憑借著強硬的理財基礎以及商業觸覺,安迪很快便成為了歷屆監獄長的左右手。新一任諾頓甚至要求安迪以專業的技能為他販賣毒品的酬勞洗白。隨著圖書館里的書籍越發完善,裝進諾頓口袋的錢亦越發增多。
安迪在諾頓的照顧下,成為了肖申克監獄中特別的存在。他擁有獨立的囚室、偌大的圖書館,他在獄中的權威足以比得上獄警,短短的時間里,安迪完成了無數在役數十年的老大哥都無法觸及的逆襲。
在1962年之前,安迪始終穩據著這特殊的地位,以一己之力將整個肖申克打造成為了他眼中應有的樣子,將更多的囚犯通往這條自由的道路。
因為像我們這種人,我們知道在超凡入圣與無惡不作之間還有第之種抉擇,這是所有成熟的成年人都會選擇的一條路。因此你會在得失之間求取平衡,兩害相權取其輕,盡力將善意放在面前。
這就是熱愛生命、向往自由應有的樣子,安迪用一只手洗滌另一只手所帶來的罪孽,以替典獄長逃稅、洗錢作為代價,硬生生將這片渾濁的空間開辟出一道光明……
三、最好的希望與最壞的打算
當你一手搭建的世界崩塌了以后,也許你應該去尋找另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
1962年,小偷湯米的到來打破了安迪與監獄的平衡……作為安迪的粉絲,湯米無意間得知了安迪的過去。巧合的是,湯米曾經的“獄友”親口向他說出了事實的真相——殺害安迪妻子與情夫的是一名暴躁敏感的小偷。
得知真相的安迪仿佛看到了自由的曙光,仿佛下一刻他便要離開這個壓迫昏暗的牢房。他找到典獄長諾頓講述了事情的經過,然而諾頓的反應則讓他大失所望。作為諾頓的左右手以及監獄里最廉價的腦力勞動者,安迪提出翻案的要求被諾頓一口拒絕,諾頓硬生生地將安迪的未來安置于肖申克的牢房之中。
諾頓所為并非毫無道理,除了安迪能夠為諾頓的灰色收入帶來幫助之外,重要的是安迪對于諾頓的所作所為了解得一清二楚。當一個人涉及到體制的核心內容時,他的生活也許就注定與體制一同沒落。
雖然,安迪再三強調自己并不會將諾頓的秘密公之于世,但在這個利益為上的社會氛圍下,口頭承諾又是那么的無力。面對諾頓無情的拒絕,一向冷靜理智的安迪終于爆發了怒火。與體制對抗的結果自然是安迪敗下陣來。
諾頓將安迪棄置于幽禁室內,為了將事實抹去,他甚至將湯米調到了另一個遠在他方的監獄里,使湯米與安迪兩人不再有相見之日。在電影中,諾頓甚至利用職權,將湯米殘殺,目的便是為了掩蓋過去那不能公開的事實。
二十天的幽禁讓安迪認清了事實的真相,體制內的自由雖然能夠給予他在群體中無上的威望,但這跟真正的自由相比卻又是渺小得如塵埃一般。
在最后一絲希望幻滅之后,安迪仿佛變了另外一個人,當諾頓誤以為安迪將妥協于體制中時,安迪則開辟了另一道通往希望的道路,開始了最后的救贖。
四、陽光灑肩頭,重塑自由身
安迪離開了,以一種匪夷所思的方式。
安迪花了20年的時間證明了瑞德是錯誤的——即使花掉600年時間,那把鐵錘都無法成功開拓出一條完整的隧道。當諾頓扯掉安迪房間里的大幅海報時,那深不見底的窟窿宣布了制度的打破。當翻案平反的希望被諾頓一手破滅時,安迪實現了最后的救贖。他在惡臭骯臟的下水道里爬行了500碼,將這個昏庸的體制拋到了身后。
在他看來,體制的糜爛相比起糞便更加難以忍受。
諾頓在安迪離開后亦主動離開了監獄,他像是一匹斗敗了的公雞一般,在隱隱若現的嘲笑聲中黯然離場——如果他因為貪污洗錢的事被抓回肖申克監獄的話,那么他根本無法在里頭活5個小時……
電影中,諾頓畏罪自殺,相比起小說而言,他的結局更加悲慘。同時這也更好地反映出了當一個被體制化的人背叛的體制的嚴重后果……
離開肖申克的人有許多,但能夠成功活下來的也許真的屈指可數,年邁的圖書館管理員布魯斯正是因為離開了肖申克而走向死亡。
在這里,筆者需要對書中的一位小配角累贅一番:五十年的監獄生活讓波爾(電影中叫布魯斯)再也離不開肖申克監獄,當他得知自己要離開了這個生活大半輩子的監獄時,一向溫文爾雅的他竟然把刀子指向伙伴,希望能夠因此留在監獄。
離開以后的他再也不是監獄里的圖書館管理員,甚至連一張借書卡也無法辦理,他需要面臨著完全陌生的世界,或是在不屬于他的世界里死去……
正如被假釋的瑞德沒有收到命令則不能小便一樣,肖申克里的每一個人都已經被體制同化,離開了體制便無法生存。
因此,安迪的成功救贖并非偶然,能夠使他重獲新生的正正是他那充滿希望、不依附于體制的內心。安迪始終沒有放棄他那堅定不移的信念,以20年的堅持完結了這場噩夢。而當這一天到來的時候,安迪已經早早做好了準備,去到那個沒有記憶的齊華坦尼荷開始了全新的生活。
有些鳥兒天生就是關不住的,它們的羽毛太鮮明,歌聲太甜美、也太狂野了,所以你只能放它們走,否則哪天你打開籠子喂它們時,它們也會想辦法揚長而去。
書的最后,安迪給瑞德留了一封信,他告訴瑞德,希望是美好的,而美好的東西從不凋零。
當陽光灑落在安迪身上的時候,他成功完成了救贖,以自由之身邁向了全新的生活……
五、后記
不得不承認,無論是作為文學作品亦或是影視作品而言,《肖申克的救贖》無疑是當代最為經典的作品。筆者反復拜讀數遍,每每翻閱總有數分無奈、數分沖動欲破胸而出,唯有落筆記錄,以解如鯁在喉之苦,嘆奈何筆者水平有限,洋洋數千字難以說出個所以然。
于我愚見,肖申克監獄正是現實社會的濃縮版,多少人為了所謂的安穩拋卻了初衷,削尖了頭往人群中擠,為的不過是一份看似平穩,實屬在無時無刻侵蝕著你的人生的體制。
也許,在生活中我們總是跟團隊格格不入;也許,我們所愛的事物完全不被他人理解,沒關系,人生的路并非單一的平坦大道,走在人煙稀少的山路中難道不另有一番樂趣嗎?
如果,有一天當你回看來時路一片茫然,那么,請勇于跳出這個讓你厭惡的圈子;
如果,有一天身邊的環境欺壓您的夢想,那么,請咬牙堅持,直到夢想發光的那天;
如果,有一天體制將要侵蝕你的靈魂,那么,請往前一步把噩夢拋離。
畢竟如今我們正風華,難道要讓希望與自由只存在于屏幕之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