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信息和知識的價值越來越受到認可,一些人愿意將才華變現,一些人愿意為知識付費,當兩個主體的需求發(fā)生碰撞,“能否鏈接這些需求”就成為了潛在的商機。最近發(fā)現了一款很贊的付費語音問答平臺——“分答”,它可以讓你快速地找到可以為自己提供幫助的那個人,用一分鐘時間為你答疑解惑。
分答的收入分配機制增加了信息的價值,分答中信息接收者被區(qū)分成了兩種身份。首先提問的人是一種付費懸賞模式,當回答完畢內容沉淀下來之后,旁聽者就進入了付費看答案的形式,對問答雙方都帶來了激勵,問題和答案能給問答雙方都帶來 “睡后收入”。
最近之所以會關注“分答”,是因為意識到或許這是一種非常好的“開源”方式。我真的很好奇,如果一個人足夠聰明、理性,是不是真的可以通過“分答”這個平臺“躺著”賺錢?于是就有了這一番體驗。
01 投資分析
既然是投資,當然要理性,首先要進行環(huán)境分析。在“分答”這個平臺上,有三種身份:提問者、答疑者、旁聽者。旁聽者是典型的付費群體;而答疑者往往需要有一定知名度和專業(yè)度,或在相關行業(yè)有深厚的沉淀,人們更愿意為“專業(yè)”和“信任”而付費,以我們目前的“小白”身份自然做不到;作為一名新人,最切合實際的“投資”身份就是——提問者。“向誰提問”、“問什么問題”就成為了一種藝術,因為它們都會影響投資收益。
所以,我關注了一些認可度很高的答疑者(這里尊稱為“大咖”),然后對比一些大咖們的報價,有多少粉絲關注,關注者的支付意愿,每條有多少人“偷聽”,平均“偷聽”的次數大概是多少,再算算多少錢可以回本,以這個大咖的情況回本的可能性有多高,最好的情況能收益多少,當然也包括個人的心理預期和承受能力——即投入多少我認為即便血本無歸我也能接受。
02 心態(tài)變化
第一次提問的整個過程算下來雖然僅有2天,但感覺興奮又漫長。每一個階段都不停的翻看手機,期待中也又些許的不確定性。比如,面臨一個全新的APP要慢慢建立起自己對它的信任、熟悉它的規(guī)則;面對一系列的問題,要找到自己的目標,并逐條做分析;選擇選擇問題需要換位思考、哪些問題是“熱銷”的,問題不僅要“大眾化”,還要有特色;等待回答時,會糾結大咖會不會回答你的問題,常常猜測答案到底是什么;收到回復后非常興奮和喜悅,當然開心的同時也不忘持續(xù)關注收聽數據,焦急又期待……
雖然“分答”存在的最大價值并不是為了讓人用來“投資”,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讓人體會到了每個階段投資心態(tài)的變化。經過這一番折騰,我更加佩服股神巴菲特買進一支股票就不再關注的境界,我等凡夫俗子就像熱鍋上的螞蟻,功夫還差得遠。
03 復盤思考
1、我們經常建立在“理性人”的假設基礎上作出判斷,但往往我們高估了自己的理性。在我前期計算預估的“偷聽”數量時,我覺得自己已經足夠理性,但是后期我才發(fā)現,我忽略了前半個小時“免費聽”的數據,忽略了“限時免費”功能對數據的影響,這些“特殊情況”都讓我對形勢產生了錯誤的預判。無論是投資還是生活中的一些重要的事情,我們先要弄懂規(guī)則,而且不能誤把最樂觀的情況當成了常態(tài)。
2、有些成長是要在實踐中去體會才能獲得。也許,當你做過消費者、投資者、甚至做過創(chuàng)收者,你才能最深刻地體會到每一個階段變化時的心情,也才能真正換位思考,知道對方想要的是什么。
3、回答本文題目的問題:“分答”真的能讓你躺著賺錢嗎?
提問者和旁聽者是為平臺和知識付費的客戶,問題提的好,當然會有收益,但你并不能指望著一個問題就能給你源源不斷的創(chuàng)收。提問者的姿態(tài)也并不是“躺著賺錢”,要想提出一個好問題,需要恰到好處,也是一項復雜的腦力勞動。
答疑者才是這場游戲中價值鏈的頂端,但那些大咖們真的是“躺著賺錢”的嗎?當你付費聽過一些專業(yè)的回答,關注他們的文章或者作品后就會發(fā)現,他們的知識之所以能夠變現,是因為前期的積累和沉淀,這個過程中要付出的努力是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的。而且現在的他們往往也更加勤奮,不斷打造更加優(yōu)質的個人品牌。我對所謂“躺著”賺錢的理解,并不是不勞而獲或者一勞永逸,而是代表著一種無論到哪兒都有賺錢能力的境界。
分析了價值鏈以后就會發(fā)現,“分答”最大的價值是一種正向的引導,所謂知識變現,一方面是對智慧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讓人們更有動力成為睿智而有價值的人。這條路,“躺著”是遠遠不夠的。
4、不要把所謂的“收益”當作你使用“分答”的唯一目的。當我們把一件事當做投資,更看重金錢的回報時,我們才會在短期內變得患得患失,但當我們跳出商業(yè)思維,切換到消費者的角度,會發(fā)現“分答”的本質是一個知識分享的平臺。也就是說,如果大咖給我的回答很讓我們很受益、很有啟發(fā),這次消費就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