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有太多的人帶著愛和期待進入親密關系,帶來的卻是困惑、傷害和痛苦。當問題發生時,人們總以為是找的人不對。其實并不是。親密關系是需要經營的,而怎么經營親密關系,卻需要學習。
? ? ? ? 不管你的親密關系處在什么階段,你把自己變成一個主動的學習者和改變者,這對你們的關系最有利。 因為,在親密關系的某些關口,你沒有退路。你必須攜手眼前的這個人一起往前沖。你不能后退,不能賭氣,不能爭輸贏,也不能無所謂。因為能否沖過這些愛的關卡,關系著你、你的伴侶,和你的孩子的幸福。你退無可退。
? ? ? ? 在親密關系里,伴侶是傷害你的毒,也是醫治你的藥。你對他也是。你不能把自己當作一個完全無辜的受害者,這除了增加你的委屈和憤怒,對你們的關系,不會有什么幫助。
? ? ? 親密關系是一段從“我”到“我們”的旅程。這個過程既是對自我的限制,也是對自我的拓展。?
? ? ? ? 當你進入一段親密關系的時候,你就不再是一個人了。你進入了一個以愛聯結的、超越個體的、有自己獨立生命的系統,并成為了一個更大系統的一部分。親密關系意味著從“我”,變成了“我們”。
? ? ? ? 當你從“你”變成“你們”時,你就不再是一個完全獨立的人了。對方快樂了,你也會快樂。對方遇到危機了,他的危機也會變成你的危機。對方認可你,你就會充滿自信,對方嫌棄你,你又會覺得自己糟糕透頂。
? ? ? ? 這種影響可以變成善意的體諒,相互的滋養,也可以變成惡意的武器、對彼此的攻擊,而你還避無可避。
? ? ? ? 這種相互影響,才是親密關系對自我最重要的限制。
親密關系對自我有三種拓展:
? ? ? ? 第一種拓展:適應親密關系,讓自我發展出新的品格。
? ? ? 親密關系對自我更深刻的拓展是,當你有了一段對你而言至關重要的新關系時,你必須要改變自己,來適應這段新關系。
? ? ? 而在適應關系的過程中,你會增加新的經驗,長出新的自我。
? ? ? ? 接受親密關系的限制,就是一種拓展自我的方式,它會讓你的心理變得更成熟。
? ? ? ? 第二種拓展:親密關系讓自我獲得歸屬感。
? ? ? 人需要歸屬于一個比自己更大的系統,否則就會陷入孤獨和空虛之中。你越愛對方、越享受這段親密關系,你獲得的歸屬感就越強烈。
? ? ? ? 第三種拓展:親密關系讓人獲得對抗時間的能力。
? ? ? ? 一個人的時候,我們是怕老的。兩個人的時候,我們就不那么怕了。從兩個人變成一個更大的家庭,我們對衰老的恐懼會減弱一些。
? ? ? 家不僅是經濟活動,也不僅是傳宗接代,它是用來對抗時間的。人們用“在一起”來對抗個人難以面對的生老病死。
? ? ? ? 當你屬于一個系統的時候,你就有了超越自我的存在。就算有一天你不在了,只要家這個系統還在,只要家里的人還記著你,那你就一直都會在。而家,是以親密關系為核心的。
? ? ? ? 但是,愛在心理學里有一個特別的概念,叫做依戀(attachment)。親密關系中的愛,是人類的一種依戀本能。
? ? ? ? 成人親密關系中的愛,也來源于人類同樣的依戀本能?因為這種情感,和母子之間的依戀情感不僅有相似的生理基礎(多巴胺和催產素),還有相似的體驗和特征。
? ? ? ? 你該怎么判斷對方是真的愛你、是逢場作戲,還是人家只是想跟你做朋友,是你自己想多了呢?
? ? ? 你可以通過四個特征來判斷:
? ? ? 第一:你們之間是不是有很強烈的情感聯結。
? ? ? 第二:當你們在一起的時候,對方是真的在回應你,還是在自說自話。
? ? ? 你會想,跟他說話愉快嗎?能說到一起去嗎?這不只是意味著你們有相似的愛好、生活或者價值觀,更重要的是,他能懂你,并對你說的東西有興趣。
? ? ? ? 你們可以聊天氣,聊今天吃了什么,聊看過的電影,彼此的工作和心情。在這種細碎的回應里,你們在滋潤彼此,你們開始變親近。對彼此的有效回應,也是真愛的標志。
? ? ? ? 第三:你在對方心里是不是特殊的、唯一的一個人。
? ? ? 特別和唯一,就是真愛的標志。
? ? ? ? 第四:對方愛的究竟是你這個人,還是你對他有用。
? ? ? ? 其實,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求跟愛人在情感上的聯結,也渴望從愛人身上獲得親近和回應。
? ? ? ? 當兩個人的情感足夠強烈,有回應,兩個人都把彼此當做特殊和唯一,重情感而不是重利益的時候,兩個人就會對彼此的愛滿意,而這種滿意又會增加彼此的聯結。
? ? ? ? 但是現實中,很多人抗拒進入親密關系。為什么會這樣呢?原因是:怕。
? ? ? 曾有人說,愛一個人的時候,你有了盔甲,也有了軟肋。如果說盔甲是愛給人帶來的安全感和歸屬感,那軟肋就是,當愛一個人的時候,也把傷害自己的權利給了對方。
? ? ? ? 而最大的傷害,是背叛和拋棄,是一個你深愛的人說不愛你了,要離開你。
? ? ? 和依戀對象分離是一種痛苦的創傷性體驗。這種創傷性體驗雖然不會像身體的傷一樣留下疤痕,可是也會造成心理上的傷疤。
? ? ? ? 所以,人們總是會想方設法來避免這種痛苦,這就是人在親密關系中的怕。
? ? ? ? 怕的第一種形式:不讓自己進入真正的親密關系。
? ? ? ? 怕的第二種形式:表面上進入親密關系,卻調動內心的防御機制,屏蔽自己的感覺。
? ? ? ? 人的心靈像一個魔術師。當人沒有辦法適應外界的關系時,它會通過扭曲自己的感受,來達到內心的平衡。
? ? ? ? 其中一種扭曲,就是把自己的情緒情感隔離起來,讓自己變得麻木,因而不會感覺到痛苦。
? ? ? ? 愛和怕是親密關系背后的兩種動力。愛所主導的親密關系,讓人能夠自然地親近愛人。而怕所主導的親密關系,則會造成雙方各種不恰當的親近或者疏離,造成關系的扭曲和混亂,增加彼此的痛苦。
? ? ? ? 在親密關系里,“我”和“我們”之間,存在著一種永恒的張力,讓兩個人相互牽引。
? ? ? ? 愛是一種特殊的情感共振器,它會讓人們對自己所愛的人感同身受,兩個人變成一個共同的情緒單元。
? ? ? ? 這種感覺,會讓人有強烈的歸屬感。而代價是,人會很容易被對方影響,受對方的限制。
? ? ? ? 從“我”到“我們”的過程像是自我交換的過程,一個人拿出一部分自我,來和他人的一部分交換。這本身就是愛的神奇之處。
? ? ? ? 融合所要求的“你得和我一樣”的感覺,也許緩解了孤獨,卻讓兩個人都死死綁在這樣的關系中,失去了自我的空間。
融合的兩種傾向
? ? ? ? 在親密關系中,融合的需要會發展出兩種傾向:一種是主動的融合,表現為控制。
? ? ? 另一種是被動的融合,表現為討好和服從。
? ? ? ? 好的親密關系的標準,那就是既親近,又給彼此空間,而不是把彼此綁得密不透風。就像一個作家說的:“好的愛情,只會發生在兩個獨立自主的自由人當中。”
? ? ? ? 親密關系中另一種失衡:物化。也就是把人當做物品一樣看待,這也是一種由“怕”主導的關系形式。
? ? ? ? 人們通過情感的疏遠,來讓自己獲得安全感。當人們在關系中感覺不安全的時候,會不自覺地來物化對方,告訴自己對方不重要。
? ? ? ? 如果一個人太擔心會在親密關系中被拋棄,他也會壓制自己對依戀的渴望。
? ? ? ? 可是,對愛和依戀的渴望,當然還有性的需要會一直在,所以人就會有另一種折中的方案:還是跟人交往,但是把人當作物。
? ? ? ? 這樣,就可以像占有物品一樣占有對方,不用擔心對方愛不愛自己、會不會離開自己。這就是親密關系里的“物化”。
? ? ? ? 從本性上,人們都會變成愛的“原教旨主義者”,也就是渴望得到純粹的愛。希望別人愛你,不是因為你有用,而是因為你本人。
? ? ? ? 親密關系中的愛,本質上是為了讓系統變得穩定而設計的。所以如果彼此愛的是對方本人,而不是外在的東西,那這種關系常常就更穩定。而物化,就是一種相反的模式。
? ? ? ? 物化的三種表現形式
在親密關系中,物化常常有很多實際的表現:
? ? ? ? 第一種物化的表現:經濟。
? ? ? ? 第二種物化的表現:顏值和性。
? ? ? ? 第三種常見的物化表現:陪伴。
? ? ? ? 如果你只是需要某人的陪伴,而和他在一起,你就不是真的愛他。因為你關注的,是對方陪伴的功能。從這個角度講,你所關心的,也只是自己的需要。
? ? ? ? 物化是特殊的心理防御機制
? ? ? ? 說到底,物化的愛都會演變成一種有條件的愛,而我們追求的,是那種“只愛我本人”的,無條件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