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類人,與你萍水相逢,又匆匆消失在各自的世界,你甚至來不及看清TA的模樣、記住一些什么,但TA的一個小小舉動,看似微不足道卻讓你在這個寒冷的冬日回憶起來,格外溫暖。
1.
小A說在她讀初中那會兒,公交是人們最普遍的出行方式。那一天,要等的車遲遲不來,天突然下起了雨,候車的人們紛紛撐起了傘,顯然四周并沒有可以躲雨的地方,雨勢越來越大,沒帶傘的小A在雨中有些狼狽,當她還沉浸在走或留的“艱難”抉擇中,一頂傘為她擋住了雨水的侵襲,依稀記得為她撐傘的是一位年輕的女子,好像沒有過多的交流,后來車來了便匆匆道謝上了車。十多年過去了,無數個下雨天,可能世界的其他角落也在上演著這樣一幕。
2.
小B想說的事也發生在雨天。作為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每逢雨天他都會預留足夠時間駕車去公司,因為路上往往會堵,也因為在積水嚴重的地方,他盡可能希望放緩速度,盡量不讓飛濺的水花侵擾到行人。因為他曾經被飛馳的轎車賤了一身泥水,那種感覺糟糕透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一種獨特的善意吧
3.
小C的故事是在與朋友去東京旅游期間。她們在地鐵站沒了方向,向周圍路人問路,15分鐘左右的路程,對方一路將他們帶到目的地再折返回去。見到小c和朋友拖著旅行箱,就主動來幫她們。途中路過某個大型商場,小c隨口問了一句商場幾點關門呀,那位路人請她們稍等,就小跑去問店門口的保安...怎么說呢,在異國他鄉受到如此禮遇,意外又驚喜,這段旅程又平添了幾分美好。
4.
小D說每次在擁擠的地鐵車廂或者電梯里會發現這樣一類人,他們主動把背著的雙肩包拿在手上,騰出一些空間讓他人站立;還有直達電梯里主動征詢樓層并幫忙按鍵的;行路時主動禮讓的等等等等。不經意的動作卻讓人好感倍增。
這樣的瞬間還有很多很多,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有值得挖掘的小小快樂,它們裹著濃濃的善意,等待著被察覺。
這群人我們稱他們為“陌生人”,亦或者“路人”,在我們漫長的生命中似乎無法留下什么痕跡。然而,事實真的如此么?
拋開整個社會的不安全感來講,陌生人的善意很純粹,彼此之間沒有任何利益、關系的牽連,轉身的時刻可能已是這段關系的終點,每一個善舉都會有一些犧牲,這些犧牲表現在各個方面,可能是時間、空間、精力、舒適度等等。“她原本可以不為我撐傘,因為那樣她的右肩可能會淋濕得少一些”;“他原本可以晚點出門,只要經過水塘也依然保持速度”;“他原本可以回答我們一句不清楚,就不用花費力氣跑去商場詢問”;“他原本可以只顧自己有空間站立,不去管別人的感受”。
這些舉動的初衷都源于“同理心”,無論他本人有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是一種換位思考的能力。“被雨淋著的滋味一定不好受吧”;“被泥水濺到可能會破壞一天的好心情”;“迷路的時候會非常茫然失措呢”;“被背包擠著沒有空隙很不舒服吧”。
也有人說,我們與陌生人的關系其實是復雜而微妙的,由于不夠熟悉,我們無法預知對方的行為與反應。太多的欺詐事件讓人們之間的信賴度逐漸下降,對陌生人敏感而警覺成為現代人的共性,生怕一不小心就落入陷阱。我們生活在一個“扶老奶奶過馬路反而被訛”的時代,常常會懷疑這些行為是不是另有所圖,以至于向他人表達善意的時候也容易被誤解,甚至傷害。如果因為這樣的理由而“不作為”,未免以偏概全了。我們無法孤立地存活在這個世界,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是相對的,當一個心懷善意的時候,整個磁場也會讓他更容易吸引到相似的人。每一個人至少有起碼的善惡評價標準,在合理的范圍里接受這種善意并傳播出去,就像故事的主人公那樣,因為感受過美好,而去踐行那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你會發現這里的每個角落都跳動著溫熱的脈搏,堅定而有力。
也許我們再也不會相見,我依然感激你本可以不用做的那些,你說那是舉手之勞,卻不知已在我心中埋下善意的種子,到處都是暖暖的樣子。
感恩節,記得也要對陌生人說一聲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