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六,兒子不上學,男住家Max驅(qū)車帶我們來到奧克蘭城區(qū),介紹我們?nèi)タ磰W克蘭博物館。奧克蘭博物館是一個三層的綜合博物館,坐落于奧克蘭城區(qū)東南方向一個綠草茵茵的小山坡之上。博物館南北兩面都有大門,兩個門入口是不同的主題內(nèi)容:一個是自然歷史館;另一個是戰(zhàn)爭紀念館。但區(qū)間是互通的,可以巡廊參觀。
??????? 為能多了解新西蘭文化,我買了含游覽和毛利人舞臺表演的套票。正好趕上整點的舞臺演出,我們隨即走向大廳一層一側(cè)的劇場電梯門口。電梯前站著三位身著毛利人服裝的演員,我給他們看了套票,其中一位“毛利”壯漢熱情的幫我從電梯內(nèi)部按好了通往二層的電梯,告訴我直接上就好。從拉著一半的紅色布簾后看去,眼前是一個半圓形的小型劇場:舞臺中心很小,觀眾席大約有十幾排座椅,從中心依次向上扇形排開,每層之間大概有一個椅背的落差,無論坐在哪里,舞臺一覽無余。
??????? 表演很快開始了,這是一場邊介紹邊表演的演出,舞臺兩邊的墻上是大大的熒屏,能隨時放大展示他們手中的不同工具:有捕獵用的,有娛樂用的,還有防身用的。演員們的說話和唱歌沒有麥克風,一切都是“清口”——沒有預(yù)定的背景音樂,沒有冗雜的舞臺道具,只有幾個演員的旁白、舞蹈和演唱。這就是四千年前毛利人的真實生活:身著獸皮衣,用動物羽毛和綠石做裝飾,能歌善舞,精于木雕——毛利人的雕刻手藝精湛,住的木屋、穿戴的首飾、甚至木船上都有他們精妙絕倫的雕刻。如今的新西蘭,毛利文化的影響仍然無處不在。
??????? 看過演出,從出口出來就是一個個不同主題的展廳。我們從二層開始參觀。首先步入的是“華夏展廳”。從新西蘭官方記載的1842年第一位華人移民黃鶴廷開始介紹,到現(xiàn)在會講毛利語和廣東方言的華人國會議員王小選,用照片和文字形式展現(xiàn)了新西蘭與華夏民族淵源的歷史融合與深入的文化交流。據(jù)說,現(xiàn)在的新西蘭有18萬華人常住人口;在奧克蘭有一個地區(qū)Howick,被當?shù)厝朔Q為華人區(qū),因為那里的房子只賣給華人。
??????? 走出華夏展廳,步入的是“二戰(zhàn)紀念展廳”。平整光滑的漢白玉墻上,用金字刻著戰(zhàn)亡戰(zhàn)士的名單,貼著部分戰(zhàn)士的黑白照片以及勛章、獎牌。? "The names inscribed on this wall are of those New Zealanders who GAVE THEIR LIVES so that others may LIVE IN FREEDOM." 不忘歷史,感恩生活。
??????? 再往前走,是近乎半層博物館面積的戰(zhàn)爭紀念巡廊:櫥窗里掛著將軍、戰(zhàn)士的全身黑白照片,擺著遺物、服裝與記載著歷史片段的泛黃書籍;廊邊上有秩序的布置著各種槍支武器模型……一切都在真實重現(xiàn)那段光輝歲月,講述無情沙場中的友情故事。
??????? 走到巡廊拐角處,讓人沒想到的是,出現(xiàn)在眼前的是與巡廊截然不同的色彩艷麗、模型夸張的“動物展廳”。與其說是展廳,不如說是兒童休息區(qū),因為這里雖然墻上、地上、櫥窗里滿是各種海底游的、森林跑的、天空飛的動物標本和模型,但展廳中間是供孩子們休息的玩具區(qū)與手工涂色區(qū),旁邊是一排鮮艷的休閑沙發(fā)。規(guī)整肅穆的博物館,竟然有專門給孩子的活動區(qū),真讓我深刻感受到這個國家文化的柔軟與溫暖。
??????? 穿過兒童區(qū),是“自然地理展廳”。各種鳥類、爬行動物以及新西蘭人民引以為豪的大貝殼讓人眼花繚亂、嘆為觀之。上億年前的恐龍骨化石展示在廳中央,旁邊是一只碩大無比的Moa鳥標本——Moa是新西蘭一種已滅絕的無翼恐鳥,與恐龍生活在一個時代。兩只龐然大物隔世相望,不知是否懷念深壑叢林、云飛水長的遠古自由時光。
??????? 植物標本上面掛著小型顯微鏡,可以仔細觀看植物的細節(jié)構(gòu)造——真是體貼入微的博物館,so nice!
??????? 再往前走的巡廊兩側(cè)是各國物品文化的展示櫥窗。中國瓷器也在展示之列。相信考究精美的中國瓷器用具不僅給十九世紀中國的淘金大軍遠渡重洋來到的島國帶來家鄉(xiāng)熟稔的親切,而且給這個包容的新西蘭民族帶來了異國文化清新的驚奇,讓新西蘭人民至今感懷。
??????? 最后的展廳,是對新西蘭本國人民生活起居方式隨時代演變的介紹。個個優(yōu)雅、別致、古樸的家具、服裝與用具,靜靜的訴說著新西蘭人民曾經(jīng)傳統(tǒng)而又莊穆的生活:樸素不失高貴,精致寓于細節(jié)。
??????? 走出博物館,又是成片的草地與茂大的古樹。露出盤根的古稀老人靜靜的佇立在草海中,任歲月流淌,枝容依舊。
??????? 你會被這里無處不在的體貼與溫柔深深吸引,感嘆這里多元包容的擁抱與精巧細致的用心。也許,天高水長養(yǎng)育的民族在成長中已然筑就了他們關(guān)懷、柔軟的內(nèi)心與強大、自持的瀟灑。這是內(nèi)生的力量,是民族之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