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如來寫作網為大家分享一篇: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匯報,內容充實,結構精巧,借鑒性強。
近年來,我縣注重發揮黨組織優勢,立足農業縣實際,實行產業聯培、路徑聯通、多方聯動等方式,多維度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奏響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進行曲”,努力讓村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一是產業聯培,做優品質為發展集體經濟強筋。緊緊圍繞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重點發展白蓮、食用菌等特色優勢產業,聚焦推進“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加快生產、加工、物流、服務全產業升級、全鏈條增值。按照各鄉鎮產業特色和規模,區域化布局農產品加工、特色種養、物業服務等,比如在頭陂鎮重點發展羊肚菌、竹蓀菇種植,塘坊鎮主打稻花魚養殖等。堅持以工業化思維做農業,變家庭作坊為工廠化生產,在全縣5個鄉鎮建設10個標準化白蓮加工社會化服務點,建設5個標準化食用菌生產基地,實行統一化生產標準,提升產品質量,增強產品競爭力。與大型白蓮深加工企業致純公司合作進行鮮蓮深加工,圍繞水南圩鄉茶樹菇搞好冷庫儲存保鮮,實現產品錯峰銷售、保值增值。引導鎮村企業在產品商標搶注、產品包裝、形象定位、品牌宣傳等方面發力,著力培育企業品牌。對廣昌白蓮、尖峰茶油、驛前澤瀉、楊溪生態米等知名鄉土品牌,通過抖音直播帶貨、軟文等形式,大力宣傳推介我縣區域性地標產品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
二是路徑聯通,面向市場為發展集體經濟壯骨。引導各村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多種發展模式。采取“村企聯合、區域連片、捆綁發展”的方式,撬動社會資本投入,打造長橋七瑞公司鎮村聯動新模式。引進農業龍頭企業——江西耀萊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實施白蓮、澤瀉、食用菌種植產銷一體化項目,讓合作的6個村集體“背靠大樹好乘涼”,年均增收10萬元以上,帶動300余戶蓮農實現增收,推動企業、村級集體、農戶三方共贏。將閑置的房屋、撂荒的耕地、荒廢的山林等資產資源以租賃、入股等形式盤活使用,發展“村、民、企”合作經濟,實現“閑”變“寶”、“死錢”變“活錢”。針對偏遠山區無資源、發展途徑單一的村,采取飛地置業的方式,聯合到縣城、工業園區等優勢地段建設廠房、購買店面,通過租賃獲取穩定收益,讓偏遠村有了“穩定家業”。全面推行“強村帶弱村”聯村發展模式,抓兩頭帶中間,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增收渠道可持續。對發展水平較高的村,鼓勵創辦或引進中介服務公司,促進村民創業增收。
三是多方聯動,形成合力為發展集體經濟活血。
......未完,以上僅展示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