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由于買不到高鐵票,我蹭了親戚的車一起返鄉,偏偏遇上了“史上最堵”的高速慘狀。從10月1號中午兩點半出門,直到當天晚上一點半才到家。平時只需要5個小時的時間,這一次在高速上塞了整整11個小時。
這11個小時我經歷了滿懷期待到焦慮煩躁最后放棄自己。我有點暈車,不敢也不想吃東西,我能想象服務區洗手間的慘烈場面,所以也不敢喝太多水。
一路上開開停停,我半睡半醒,又餓又累,簡直就是人間煉獄。第二天看新聞,有人從深圳去廣州都花了19個小時,才發現自己不是最慘的。
在塞車的時候我的腦海里一直在反復想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一定要回家過節”?或者說,“為什么我們要這么千辛萬苦排除萬難考驗人性耐心只為了回一趟家”?
中秋節啊,一家團圓的日子,當然要回家啊。
不在家鄉不跟家里人賞月,哪里叫過節啊。
工作那么久,也要抽點時間陪陪父母孩子啊。
但是事實上很多人回家只是換個地方玩手機而已。所謂的回家過節,只不過一種心理安慰:我風塵仆仆的回了一趟家,跟父母相聚了一兩天,吃了幾頓飯,就是陪了父母盡了孝。
回家第二天,老爸提著我從廣州帶回來的月餅到他的好朋友家串門。那個伯伯家有3個在外地工作的孩子,只有節日才會見到他們的身影。我們在他家待了將近40分鐘,他的三個孩子從我們進去到離開,眼睛就沒有從手機上移開,一個在看綜藝,時不時發出哈哈哈的笑聲;一個在聊微信,一直在發語音;還有一個帶著耳機,搖頭晃腦的哼著歌。
伯伯跟我爸說他的三個孩子都是特地坐很久的車趕回來陪他兩老過節的,每個人還帶了很多吃的用的。眼神中語氣里滿滿的都是自豪和驕傲。
可是在那短短的40分鐘里,我卻感到滿滿的尷尬。明明大家就坐在一起,卻不溝通不聊天??缭搅藥装賻浊Ю锏木嚯x回到家鄉,眼里和心里,只有玩到發燙的手機,沒有家人。
手機確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和各種新鮮新奇的資訊。但是手機也讓我們失去了一種溝通的能力和耐心。在微信里和別人聊了千萬句知心話,卻沒能跟父母好好嘮嘮嗑;了解了最新的時事和八卦,卻不知道父母喜歡吃什么做什么。
舅舅家的情況也是差不多,自從表弟上了大學,每年就只有寒暑假有時間回家。但是每到寒暑假他不是跟朋友出去旅游,就是參加各種實習,最終待在家里的時間也不長。舅舅常說表弟不在家的日子家里太安靜了,跟舅媽兩個人每天都覺得很無聊。
年初的時候我到舅舅家拜年,看到表弟一直在打王者榮耀。我跟他說:“打游戲在哪都可以打,難得回家一趟,為什么不做點其他事?!彼f在家很無聊,不打游戲不知道做些什么好。
我問他你每天都在家打游戲嗎?他說,也不是,偶爾用手機看看電視劇。那天吃飯的時候,他一直在回復朋友的微信,刷朋友圈。
其實,打游戲和看電視在哪里都可以做的,但是難得跟家里人一聚,把所有時間都花在這些事情上,真的太浪費了。離家在外,我們跟父母的交流只能通過電話和視頻,看似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一個電話一個視頻,即使遠在千里之外,也能聽到對方的聲音看到對方的容貌。
但是只有面對面的聊天才是真實的,充斥在家里的歡聲笑語才是溫暖的。
也許這個世界上并不是每一個父母都是無私的,但是絕大部分的孩子卻是自私的。自私的享受著父母對自己的愛,自私的不去考慮父母的感受。對孩子而言,那可能只是一個普通的能放假的節日,但是對父母來說,那是一個難得的相聚的機會。
有很多父母,在孩子回來前好長一段時間就開始盼著,準備他們喜歡吃的東西,把家里收拾好等他們回來。而孩子們就像去到一個私人訂制的VIP酒店,好吃好住一段時間就走了。
越來越多人說,現在的傳統節日,越來越沒有小時候的味道了。其實不是傳統節日失去味道,而是我們失去了小時候的那份簡單和專注。我們被手機、互聯網分了心,不再關心月亮圓不圓、月餅好不好吃,哪個小伙伴的燈籠又大又漂亮。我們失去了最初的那顆簡單的心。
放下手機吧,處理不完的工作等放完假再去處理,沒有那么多人在微信上找你,如果是要緊的事對方會打電話給你。跟你的家人好好說話,好好聊天。不要總是在離開家鄉后懷念母親做的飯,想念一塵不染的藍天。
不要讓回家鄉變成“換個地方玩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