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說起敢于直言的人,在歷史上要數魏征了。
有一次,唐太宗鑒于兵源短缺,應宰相封德彝之請求下詣征用不到參軍年齡的中男入伍。當詔令轉到門下省時,魏征竟拒詣意而不簽字。太宗大怒,直斥道:"朕意已決,事與汝何干? "魏征回道:“竭澤而漁,明年無魚;焚林而獵,明年無獸。中男充軍,租賦雜徭下降,更何況兵不貴多而貴精,毋須湊數。”唐太宗沉吟半晌,下令停止征兵之事,還賞魏征一口金甕。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這是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極為思念而感慨的話語。認為魏征的死是整個朝代的損失。
歷代君臣關系,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唐太宗和魏征那樣相處。只有諫官遇上寬容的明君,才可接納您的直言。唐太宗因魏征的直諫,確知自己行為上的得失,減少他犯錯的幾率,指引他成為了明君。在現實生活中,并不是每一個領導都能有唐太宗的寬容大度,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魏征,也僅有那么的一個唐太宗。縱觀中國五千年歷史,能接受臣子直言的人,除了唐太宗能造就諫官魏征之外,為數不多。
02
韓歆因為直言而導致亡身,就是一個經典的例子。
建武十三年,大司徒侯霸去世,劉秀把韓歆從沛郡調到京城,讓他代替侯霸擔任大司徒。韓歆的性格倔強,有意見喜歡直說,沒有隱諱,他的這種作風,常常讓劉秀感到難以接受。
有一次朝會,劉秀在讀隗囂、公孫述的來信之后嘆道:“可惜了,其實,此二人也有才。” 韓歆應聲答道:“亡國之君都有才!夏桀和商紂王就很有才。”劉秀聽了勃然大怒,認為他的言詞太過激。
建武十五年,正月,韓歆又上書劉秀,聲稱大漢朝要遭兇年,莊稼會歉收,會有大量饑民出現。劉秀問他依據何在,但韓歆卻說不出理由,只是指天畫地的發誓,而且言辭急切。此事再次惹得劉秀大怒,正月二十三日,劉秀正式頒詔,將韓歆免職遣送回鄉。
皇上還覺得氣沒出夠,又派使臣拿著詔書到他家里責備他。一氣之下他和自己的孩子都自殺了。韓歆的名望一直很高,卻死在不是有罪的緣由上,眾人不滿。迫于無奈皇帝追賜了些財物,才準予禮葬。
同樣是直言,兩人的命運卻截然不同。由此可見,直言也得要看對象。畢竟,每個人性格嗜好都不同,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你的直言不諱。何況,歷代的朝廷君臣有別,直言的話語導致對方難堪,一旦觸怒龍顏,隨時會惹來殺身之禍。韓歆的悲劇的確引以為戒。
03
默然是一個心直口快的人,待人處事缺乏圓融。
一次,她在論壇中看到頗有文采的楚蕘發表了一篇文章。文章通過兩個離婚的女人,她們以兩種不同生活態度去面對各自的人生,啟迪讀者以高姿態活于世上。默然拜讀后,為他的神筆而贊嘆。在他的筆下,讓默然讀到了滿滿的正能量。
可是,心思細膩且敏感的默然,她看到了兩個故事里都用上了“村里”和“單位的同事”時,突然就覺得有點不妥,她似乎看到了兩個活生生的原版人物躍然紙上。尤其是那個刻薄、惡毒的怨婦形象。假如,別人真的對號入座怎么辦?古人有云:“憫人之兇,善人之樂。“于是,默然在論壇上直言地說出了自己的見解。不到十分鐘,楚蕘把發表在論壇上的文章刪除了。事后,讓默然覺得很歉疚。她知道,都是自己的直言導致的。
陽光的背后看到的是陰影。天下的事物皆有兩面性,有正也有負,有善更有惡。通常我們看問題,基本上都是自出個人觀點與取值觀去定向。不同的人,即使站在同一個地方,透過各自的人生,所看到的問題都不同。畢竟,每個人所經歷的不同,所處的境界不同,看到的問題也不同。在日常生活中,面對各種人或事,每個人都會有著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見解。大千世界,哪能一致?人不是完人,在待人處事中,不可能事事完美。
故此,在平時的學習或工作中,當您面對自己的老師或上級,即便發現對方的不足,當您的能力還不夠強大時,最好不要選擇直言。每個人都愛聽好話。很多時候,您眼中善意的心直口快,在別人的眼里卻成了惡毒的利器,本意出自良善,卻被對方誤認為是不自量力。即便你們之間的關系很好,也要用委婉的語言,圓融的方式去對待,這樣才不會惹事上身。“言多必失,人作必死。”確實是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