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決定寫這個主題“好久沒更文了”的時候,因為好奇,好奇有多少人和我一樣,好久沒更文了。結果用Google搜索了一下“好久沒更文了”,出來的條數居然有981,000條,將近百萬。看來,自己真的不孤獨。現實生活中,應該,只會多,不會少吧!
沒更文的這段期間,其實我都在想一個問題,什么是分享?
維基百科(網絡百科全書)是這樣解釋的:
是指資源或空間的共同分享及利用。
李笑來老師所理解的分享是這樣的:
我有好東西我拿去給別人,你有好東西你拿去給別人。這沒有問題。
但是,
我有好東西你把我的好東西拿去給別人,這就好像有點不對了吧!如果把“我”換成“你”,是不是有更深的體會,“你有好東西,其他人把你的好東西拿去給了別人”。這不是分享。
笑來老師說的沒錯。
分享,最基礎的,就是“是自己的東西”。
而現在的自己,總是拿著他人的東西,寫著文章。其實,真要算算,寫的真正是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東西的文章,一只手都能數過來。在寫文章的過程中,可以用他人用過的事例,也可以寫研究人員研究的案例,也可以寫他們的研究成果,這些都沒有問題。但是寫著他人的經過深度思考的思考產物還不署名,這樣好像就不太對了吧!自己寫作的目的很簡單,但也不簡單,就是實現自己的思想自由。也就是說,可以準確表達出自己想表達、想溝通的東西,并且不會讓人產生歧義。
那現在,我就提交一下,這段時間以來,自己對于分享的思考。其實這種思考模式也是笑來老師提供的。不要問我我怎么知道的,如果真要回答,我會說,“因為我是“笑粉”啊!沒有人對自己的偶像不熟悉的,更何況,笑來老師那么會演講,那么會分享。我自然就知道啦!”
分享,什么是最重要的?
是“自己的東西”。
首先,我找到了對于自己來說,分享,重要的幾個因素。
1、自己的東西
2、真誠
3、溝通/表達
4、傳播力
然后,我把他們排了一下序。自己的東西>傳播力>真誠>溝通/表達。
為什么是這樣一個排序的方式呢?
因為“自己的東西”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傳播”。如果不是自己的東西,傳播對于自己個人有什么關系嗎?哪怕傳的天南地北每個人都知道了,但是這不是自己的東西啊!
關于傳播,無論是寫作還是分享。其實寫作也算是一種分享。重要還是傳播,希望得到認同。大學教授們為什么要立書教人,也是傳播自己思想的一種方式。哪怕自己寫作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思想自由。如果有人認同自己所寫的觀點,那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啊!哪怕被人罵,一切還都是值得的。畢竟可以在不同角度上反思自己。同時也可以看見更加真實地世界,不也挺好的嗎?你說是不是?
“傳播”之后就是真誠了。不是自己的東西,說的再真誠那也不是自己的東西啊!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最后就是溝通還是表達的問題了。當然是以溝通的方式進行更合適啦!畢竟溝通是一種平等的狀態,而表達,是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在訴說。但是,無論是溝通還是表達,那也必須是站在“自己的東西”的基礎上。
剛剛Google了一下溝通和表達的概念。只想說明他們兩者的差距,還是很大的。
溝通,現泛指人和人思想的交流。
表達,是將思維所得的成果用語言語音語調、表情、行為等方式反映出來的一種行為。
從交流的層面上說,溝通比表達的層次要高出很多個量級。因為溝通是雙向的,而且做到雙向的有效溝通更是難上加難。而表達不一樣,它是單向的,只說自己想說的,不管也不在乎他人的想法。
其實,我也是在分析的過程中,才漸漸明白,原來,最基礎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就像是金字塔一樣,沒有基礎,金字塔是造不上去的。換句話說,也就是“底層建筑決定上層建筑”。多簡單的道理,多樸素的道理,自己直到現在才醒悟過來。
笑來老師說的沒錯,人總是對樸素的道理“漠不關心”。
不會對其進行深度思考,不會將它們當做自己的人生準則。因為他們想著,這道理多簡單啊!誰都知道啊!從而對此“漠不關心”
謝謝閱讀!
希望你們可以重視起那些樸素的道理,謝謝!
其實我自己知道,這是一篇“爛文”,思路還不是很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