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周五《奇葩說》的辯題是:父母提出要和老伙伴去養老院養老,該支持還是反對?我的第一反應是正方,老人有想做的事情為什么不支持?
但沒想到說哭我的是金句女王馬薇薇,她的淚崩講述,讓我想起了自己的外婆。
外婆在我的印象中,一直都是一個非常嚴厲的老太太。
暑假我貪玩不寫作業,會指著鼻子罵我,多吃了一個冰棍,抬手就是一巴掌,睡前偷懶不洗漱,會讓我對著墻罰站。
那時我和外婆的關系不親近,覺得她比母親都兇,更喜歡對我無比溺愛的外公。
我曾經也覺得母親和舅舅對外婆也有些怨言,印象中母親和她吵過一次架,母親渾身發抖,最后拉著我往外走,外婆一把推開我吼,你要去哪兒?你哭成這樣帶著孩子出了事兒怎么辦?
在外公80歲壽辰上,舅舅當著所有親朋好友說,我小的時候什么都不記得,就記得我媽打我,我爸哄我,所以我和我爸的關系更好。
曾經我問過母親,為什么外婆對所有人都兇巴巴的,她每天很不開心嗎?
母親說,外婆年輕的時候有一次拔牙,結果遇到庸醫,傷到了臉上的神經,外婆得了植物神經紊亂,情緒不定,要多體諒她。
外婆生性愛干凈,曾經老房子里的水泥地都能擦得照出人影,有人來家里做客,會打趣地說,都不知道要坐哪兒了,太干凈了,不敢坐。
幾年后外婆家搬到了樓房,外婆得了腦梗,終日覺得身體倦怠,不想動彈,都是母親隔三差五去照顧,時不時勸外婆多下樓活動,曬曬太陽。
因為這件事,母女倆爭吵了不知多少遍,母親說,你要多活動,光是輸液沒辦法根治腦梗,要再不運動,身子就僵了。
外婆也不甘示弱:我就是走不動,你非讓我走,我一走就身子發軟,如果摔了賴誰?
爭論到最后,外婆都會長吁短嘆:老了,不中用了,還是早點死了吧。
2
想死這句話,是自打我記事以來,就是外婆的口頭禪。
出門被小商販騙了五毛錢,回家說想死,偶爾頭疼腦熱身體不舒服,躺在床上說想死,感嘆活著沒意思總看電視,嘟囔著想死,去醫院看病排隊開藥,嫌棄地說想死。
母親總是勸她想開點,別每天把死字掛在嘴邊,萬一哪天成了真。外婆不以為然,成真就成真,我一個死老婆子,死了又怎樣。
母親急了,那就去跳樓跳汾河,你死了我也不活,大家都不用活著了。說著眼淚吧嗒吧嗒流了下來。外婆看著母親,微微瞪她一眼,也不吭聲了。
外婆雖然有病在身,但對家里的事情卻是一清二楚,依然耳聰目明。
有時母親和外公在廚房里說話,外婆躺在臥室不吭聲,只要一提到外婆,她就會在臥室里喊,你們倆又說我什么壞話呢?
作為曾經的老會計,外婆一直以知識分子自居。無論家里發生任何大事小事,外婆都會說說自己的意見,換電視要換什么品牌,買新家具后舊的要怎么處理,我上大學學什么專業。
外婆的記性也很好,母親換一身新衣服,外婆瞥一眼,幽幽地問,新衣服吧?很貴吧?得1千多塊?
有時母親打哈哈,不是,舊的,沒那么貴。外婆翻個白眼,哄鬼呢?你當我瞎哦?這衣服就沒見你穿過。
母親脾氣也急,像極了外婆,有時爭執完回到家,氣得晚飯也不吃,抱怨外婆情商低,就喜歡得罪人,把親戚鄰居得罪光不說,連親女兒說話都沒輕重。
我爸做和事佬,你和你媽一樣,刀子嘴豆腐心。
這話倒是一點沒錯,沒過兩天,母親又提著各種吃的用的去了外婆家。
3
外公去世后,外婆一開始獨居,說自己住沒問題,過了幾個月就給母親打電話說你快點來,我做不了飯。
住到一起后外婆變得越來越喜怒無常,上午還有說有笑,下午就翻臉生氣,像是小孩子一樣要時刻哄著。
外婆也變得越來越挑剔,炒的飯太咸了,吃的魚沒有蒸透,做的燴菜里要少放肉,家里的東西都找不到了。
每天母親忙里忙外地照顧她,外婆就挪著步子在身后絮叨,有時母親忍不了就說,你少說兩句吧,當心身子。
然后外婆就開始坐在沙發上,一邊哭一邊嘮叨,老伴也死了,自己沒有退休金,兒女也看不上自己,不如死了算了。
那段時間,母親說得最多的話就是,每次在外婆家整天都是負能量,但也不能和老人頂嘴,就只能哄著忍著。
母親的身體也一向不好,沒過多久就得了胃病,整日去醫院,無暇顧及外婆,于是就請了保姆住在外婆家照料。
過了兩個星期,保姆就打電話說不干了,外婆太難伺候,整天挑三揀四,特別苛刻嚴厲。
外婆固執地說,我不要保姆,我就要你來,我不是沒有孩子,我要我的女兒來照顧我。
沒辦法,母親只好家里醫院兩頭跑,有時也說,為什么非要讓我去,我自己也在生病,請保姆這不是沒辦法的辦法嗎?
父親說,老太太需要你,她需要被親人關心和照顧,把她丟給保姆,估計讓她太失落,感覺沒人要了吧。
后來母親做手術,又找到一個更專業的看護,每天格外細致體貼,外婆也算滿意,沒過一段時間,看護要回老家,提出可以將外婆一同帶去,順便照顧。
外婆一開始堅決不同意,說死也要死在自己家里,哪兒都不去。結果沒過幾天,外婆又同意了,說鄉下鄰居多空氣好,要和保姆回去。
外婆走后,母親兩天打一個電話,一周去探望一次,身體好些后,幾乎三天去一次,可外婆卻一天天地不開心,聽保姆偷偷說起,外婆有時甚至自己偷吃安眠藥,幸虧發現得早。
母親身體稍好些后,就急著把外婆從鄉下接回來,住院進行全面身體檢查。
可還沒來得及,外婆就去世了。
4
我聽母親說起過,外婆之所以突然同意去鄉下,是因為保姆的一句話,她說:你女兒身體也不好,兒子又在外地,總不能每天都圍著你轉,不要因為你把整個家都搞垮了。
我在想,外婆之所以答應去鄉下,可能正如節目中馬薇薇說的那樣,外婆懂事了。
母親和外婆的關系,一言不合就開懟,懟完之后繼續愛,不是母親不愛外婆,也不是外婆不愛母親,而是在這些年里,愛被許多遮蓋,讓外婆以為她不再被需要了。
節目中提到了老人的居住環境有三種:獨居、和子女住、在養老院。實際上,我的外婆都體會到了,但你若是問我,外婆在什么時候最開心?我卻答不上來。
外婆去世后,母親流了這輩子我見過最多的淚,說了我這輩子見過最多自責的話。
只要一提到外婆,母親就會哽咽,說不該和外婆頂嘴,不該讓保姆照顧她,不該把她送到保姆家,說自己不孝順,說自己無能,連外婆有老年抑郁癥這種事都沒有事先察覺。
母親有錯嗎?沒有,她其實盡了一個女兒能做的最好,但正如節目中馬薇薇說的:孝順,都是用后悔來構成的。
我深深理解母親的痛苦和自責,她不是在自責自己不夠好,她自責的是為什么還想繼續盡孝的時候,外婆不在了,她自責的是她覺得外婆的離世,是自己不夠孝順造成的。
但你知道嗎?有這樣一個事實:哪怕曾經有再多的孝順,哪怕之前真的做到最好,也總有后悔的地方。
節目中說,兩個錯誤的選擇最難以讓人接受的,是你要去面對任何一種選擇下所承受的代價和痛苦。
不是病痛無法扛過,不是陪伴沒辦法彌補,而是人不在了,你想繼續,但沒有辦法再繼續,你想盡孝,但老天已經收走了這個機會。
這時你會后悔,你會埋怨,你甚至會懷疑自我,暫時走不出這種無解的自責中,如我母親一般。
陪伴,不是讓老人住在哪里,只要你有能力有精力,住在哪里都好,但無論老人身在何處,你的心都需要在他們身上。
你要讓老人體會到被關心,被照顧,讓他們在垂垂暮年時,依然感覺被需要,被關注,而不是讓他們整日等你一個電話,整日圍著電視和灶臺,整日覺得活著沒意思,不要讓他們這樣。
我做兒女的時候,要求自己做最好的兒女,我做父母的時候,要求自己做最好的父母。所以,我絕不在做兒女的時候,期待父母為我做什么。
老人,那可是你唯一的、最后的一絲注目啊。他們如若走了,你的身后,就真的空無一人了。
說愛這個字容易,但愛總會有來不及的時刻。
既然我們對離別這件事永遠無法準備,那就別讓愛,永遠來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