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來了。
跟其他傳統節日一樣,端午節也會放假。端午節還有很多傳統的活動,比如賽龍舟,吃粽子。
龍舟自然沒什么好說的,端午粽子分為兩派,南咸北甜,各地所用材料和包粽子的方法也不同。不過今天我們不講龍舟和粽子,只來簡單探討一下端午節的問候語。
為什么還要專門討論端午節的祝福語?
首先,來說說其他幾個傳統節日。春節算是我國最重大的一個傳統節日,在幾個民俗節日中假期最長,通常國人也最重視,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是家庭團聚,闔家歡樂之時。春節的祝福語很多,高大上一點的有每年不同的帶十二生肖的問候,比如“龍年大吉”,“猴年吉祥”等,還有比較常用的“新春快樂”“萬事如意”等,最普通的當屬適用于很多節日的“xx節快樂”了。中秋時一般會說“中秋節快樂”,元宵節有“元宵節快樂”,連五一勞動節,國慶節等都說“快樂”。
但是在幾個重要的傳統節日中,有一個節日萬萬不能說“快樂”,相信大家都知道——清明節。因為清明節是祭祀祖先的日子,節日氣氛也不像其他很多節日一樣輕松愉快,而是莊重肅穆。像這樣的節日其實還有重陽節和上元節。
那為什么說端午特殊呢?
我們不妨先來了解一下端午節的起源。
一想到端午節,大家可能都會想起屈原,傳說因不滿當時朝廷政治腐敗,昏君當政,無力挽救的楚國大夫屈原投身汨羅江,當時江邊的居民為了保護他的身體不被江中的魚類啃食,于是將包著米飯等食物的葉團丟去江中給魚類作食物。由此產生了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
但是其實那只是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而端午節的起源現在共有4種說法。
除了屈原,還有同為春秋時期楚國的人伍子胥,東漢時期的孝女曹蛾,最后一種則是來自于古時吳越地區的民族圖騰和祭祀習俗。
伍子胥是春秋末期的楚國人,因父親被楚國人陷害而死,逃到吳國輔佐吳王滅了楚國,大財越國,后因吳王夫差聽信讒言,賜劍伍子胥,令他自刎。抱著怒其不爭的憤怒,伍子胥自刎而亡。死前他曾要求下人將他的眼珠挖下放在國都大門之上,看著吳國滅亡。吳王夫差當即憤怒,五月初五這天令人將伍子胥的尸體扔到江中喂魚。
曹蛾是東漢其實有名的孝女,父親是巫師。一天曹蛾之父不慎掉入江中溺亡,不得尸首,曹蛾遂投江隨父親而去。
古代吳越地區有百越族,他們崇尚圖騰,以龍為圖騰,在端午節這天舉行祭祀祖先的儀式。
無論是屈原投江,伍子胥被陷害自刎后尸身被投湖,還是曹蛾殉父親投江自盡,亦或是古時民族祭祀的習俗,都向我們展示了一點——那就是端午節并不是一個像春節、中秋節值得歡喜的日子。無論是為紀念某些歷史人物,歌頌他們的美好品質還是單純由祭祀演化而來,今天的端午節都有其深厚的內涵。就像清明寒食一樣,其實端午節也應該是肅穆莊重的節日。
或許很多人會說,現在的很多傳統節日本來就有國家規定的假期,而且像端午節的賽龍舟和吃粽子的活動,早就沒有了原本所謂起源的樣子。現在的端午節,只是一個節日。
這一點我們當然都知道,現在很多傳統節日都隨著時代發展,社會進步,不斷摒棄陋習,發揚積極健康的一面。然而,就像清明節不能說“清明快樂”一樣,但凡是稍微懂一些的人,也都不會說“端午節快樂”,只說“端午安康”。
其實現在很多主流媒體,公眾號,微博,微信里,都沒有“端午快樂”一說。記得高中時候,我們語文老師就給我們大家解釋了端午節不能說“快樂”的緣由。身邊很多人也都知道,但朋友圈里還是會有人“祝大家端午節快樂”,這一點,也體現出了關于端午節很多人只流于形式,看重表面,而忽視了其厚重的文化內涵。
端午節不說“快樂”,說“安康”。
端午節我們一般會說“端午安康”,以此來表示對對方的祝愿,就像重陽節不能對老人說“快樂”一樣,有些節日,簡單用“xx節快樂”這一說辭不僅沒有起到應有的祝福的效果,反而還會引起別人的不滿甚至憤怒。
很多時候,文化其實就藏在生活細節里。
最后,祝各位端午安康。
(圖片來自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