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彩虹
(一)
很長時間以來,我對母親懷有偏見和恨意,覺得她虧欠我很多。動輒大起大落的情緒給我帶來太多不安,爸爸工作辛苦,為家庭承擔那么多,她卻不知感恩,各種事情上只知道一味要錢。近些年更是變本加厲,一言不合就把茶壺、烤箱、碗盤砸得稀碎。至今想起她摔東西怒目圓瞪的樣子,我都恨——看不到一個女人該有的溫柔,美麗。
2016年初,姥姥去世,我們一家操持后事結束,接二連三因病住院,病床前的一幕讓我對爸爸往日的形象發生了改觀,也漸漸明白為什么我眼中的“好父親”形象,在媽媽那里卻是個“冷血”的人
我爸上面有三個姐姐,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得到了來自整個家族長輩的關注和寵愛,聽姑姑們說,小時候只有爸爸可以從太奶奶那里要到零花錢,可以和爺爺到外面請客的飯桌上吃糖醋里脊,三個姐姐對他也格外照顧。
長大成為家庭的頂梁柱,從最底層的工人做到帶團隊的技術骨干,連著幾年都是勞模。逢年過節總會呼朋喚友邀人來家里做客,他做飯的手藝又特別好,準備食材忙碌一上午都很有耐心。
這個認真負責,熱情好客,夠朋友講義氣,時刻被我放在心里稱贊的男人,卻是媽媽眼中的“煙鬼酒鬼”。她經常指責爸爸這兩大陋習!埋怨他把好脾氣都留給外人,在家說話急吼吼,不會關心人。
我們仨都住院那幾天,爸爸是恢復最快的,許是在醫院憋久了,一接到朋友“三缺一”的電話就給病床前母女告假,嬉皮笑臉離開了。我和媽媽身體雖沒什么大礙,但看著爸爸離開的背影,再看看媽媽,好為她難過——-一個女人在生病最無助,最需要關懷的時刻得不到男人的安慰,關心,反而是機械性地講道理、冷冷地揚長而去,是多讓人灰心的事。
那個時候才明白,我媽并沒有冤枉他——“你爸就不會關心人,尤其在別人難過不舒服的時候,年輕的時候就不會,到老了一輩子都不會”。這么想來,也就明白了她這些年的怨念從何而生。
加之后來姑嫂間的“口角”,爸媽的矛盾一直沒有得到修復,便一個疙瘩一個疙瘩扭到了今天。期間雖然伴由我的到來讓兩人的關系維系下去,但是生長在這樣一個男人不懂體貼,女人一再付出背景音都是“為了孩子,為了這個家,失去自我”的家庭里,我的幸福指數又能有多高?
印象中,媽媽因和爸爸吵架遷怒于我的事經常發生。我默默流淚,經常生病,覺得好不公平。可她卻說我“生在福中不知福”。
(二)
大學畢業后出來工作,想辦法離開被爭吵和打鬧籠罩的家。和媽媽的關系幾度冷至冰點,要么僵著,要么焦灼,能好好說話的日子太少。有時候真的很想她,電話打過去,陰陽怪氣的語調,滿腔的關心也沒有了要說的意思,寒暄幾句就草草掛斷。
后來一次聚會,飯桌上看到人家母女相處特別融洽,女兒當著眾人的面感恩媽媽。我對她還有倒不完的滿腹怨念,挪不開身體,舉不動酒杯,說不出一句感激的話,心里又擰巴又別扭。
那一整晚,翻來覆去睡不著——我既無法接納我們的關系僵在這里的事實,又無法為緩和我們的關系去采取一系列負責任的行動,內心糾結著、矛盾著,又實在無法消化那個糾結和矛盾帶來的痛苦。如同心里打了個結,像頂針一樣頂著我。
那一刻才明白,不知不覺我又陷入了“受害者”的角色,不愿意為過往發生的一切負責。這么多年過去了,我還在向她索取連她自己都沒有得到的東西——她從小生活在重男輕女的家庭,得到的愛本就不多。婚后爸爸“超理智”應對一切的方式,早讓一個女人的心如墜十里冰窖。而我還在嫉恨從前,不愿意為她付出最起碼的關心。
不愿意付出的人心里多痛苦,沒辦法為自己想法負責的人多痛苦,那痛苦和悔愧把人折磨得心神不安。
(三)
2月初來工作的時候隔了很久給媽媽打電話,聽那頭有氣無力的樣子才知道她生病了,詢問病情,她向我絮叨了半天“如何看病”“如何打針吃藥也不見好”“沒有食欲”“現在改服中藥湯飲”。她身體總斷斷續續不見好,打針吃藥連帶著器官受摧殘,爸爸早厭煩了她往日的做派,生病時更不會噓寒問暖,聽一句我心里疼一度。
她雖然嘴里說著“不要緊”,但我聽得出她喋喋不休背后的焦慮,電話這頭,我寧愿她多說一些,哪怕我的傾聽幫她分擔病痛。
第一次交流有了這樣的感受,我不知道對待工作那么“熱情”的我,以前對自己回應媽媽的感受怎么忍心那么冷淡。
好不容易盼到了休息,我趁著半天時間趕回家,心里只有一個念頭“她生病了,她需要我,有我陪著感覺好一些”
坐在床前,拉著她的手跟她訴說我在外對她的思念,“做夢好幾次都夢見你”向她懺悔這些年不夠貼心,叮囑她這次好了以后多鍛煉身體,愛撫地抱著她,蹭蹭腦袋和臉蛋兒,好像又回到了兒時一起在床上打鬧的歡樂時光
媽媽應該是身體漸漸好了,看見我回來又高興,聽她說話也有精神:“妞,看你回來我都好了一半,我還以為之前對你那么不好,總發脾氣,你爸都不理我了,你也不認我這個媽了呢”
當我緊閉自己,心像一只蝸牛殼,自己很小,世界也很小,所有不滿意的人和事都在和我作對,當我原諒從前,主動付出,向母親,向身邊的人,愛的能量穿破了層層封鎖的大氣層,天地間翀然遼闊起來,那感覺真好!
迷你讀
回到書中,在去市場街的一路上,剛開始小杰是不情愿的。
“下這么大的雨,我們為社么還要等巴士?”
“奶奶,為什么我們家沒有車?”
“奶奶,我想要個隨身聽”
“奶奶,為什么我們每周都要去那個地方?”
奶奶用詩一樣的語言啟發他看到、聽到身邊不曾發現的美
在奶奶的影響下,小杰一路的心境慢慢發生變化。當公交車到站,他們來市場街幫助做愛心午餐的時候,小杰懵懵懂懂感受到樂于付出,真好!說“奶奶,我好喜歡這里”
這里,奶奶沒有陷入夸小杰“你真棒”的語言套路里,能聽到孫子說“好喜歡這里”,市場街在小杰心目中的印象已經悄然改變,奶奶很欣慰——他不再像開篇那樣不情愿,眼巴巴羨慕別人的東西。成長有時候就需要潤物細無聲的力量。
我與母親的關系,與其他人在互動中體現的“巨嬰”狀態,很像“小杰”剛開始的樣子。所以,最初拿到繪本并沒感覺有什么特別之處,講得就是老奶奶帶孫子去助人為樂。千年不變的梗!怎么就被推崇到那樣的高度——榮獲紐伯瑞金獎,凱迪克銀獎等30多項國際殊榮。
一直以來,我都很費解,“幫助別人有什么意義?”
可是,明明心里有愛卻發不出去的感覺是最難受的!那就等于把自己和世界隔離了······
繪本導讀手冊里,書評人寫了這樣一句話:“消除人內心匱乏感的不是索取,而是付出”
細細想來——“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你要的東西,都是在和別人互動中創造出來,先付出行動和誠意,是亙古不變的規律。是我“倒置”了一些東西,還振振有詞,感覺我媽欠我一份“愛”,全天下都欠我一個公平!
正本清源后,真心覺得《市場街最后一站》是值得推薦的繪本,其中的深意,帶給大人很多啟示。親子共讀的意義對孩子來說并不僅僅是陪伴,而是大人手捧這份美好讀物的自省。
是的,當人的內心狀態從匱乏轉向富足時,他會格外感恩,正如繪本背面的一行小字“所有平凡,原來都是幸運”。
抱怨與索取永遠是低能量的狀態,身處其中,永遠不會明白在交往中,越付出才越富有!
當我開始關注媽媽,關注身邊的人,和書中的小杰一起成長起來的時候,突然明白,破除匱乏感唯一的法門,真的就是主動付出你的“愛”。
解讀繪本之美
書中的奶奶用經典語言帶領小杰發現美好,而她的儀態和著裝也像真善美的化身。
黑色連衣裙搭配脖頸間翠綠的項鏈,歲月不饒人,卻也添了幾分優雅。
公交車上,小杰問:“為什么那個人看不見?”
奶奶為盲人解圍“寶貝,你知道什么叫看見嗎?有些人是用耳朵來看世界的”
盲人會意,夸奶奶“夫人,您今天擦得香水,味道很高雅”
奶奶沒有落入八點檔電視劇的俗套,說“不客氣”,而是僅僅握了盲人大叔的手,大聲笑了起來。
看到這里,我仿佛能聽到笑聲插上翅膀從書里穿越出來。奶奶的善意、豁朗感染著閱讀作品的每一個人。
小杰穿一身明黃色的衣服,上面有彩色條紋,而書的主體顏色是橙色,橙色代表生機和活力,小孩子總是富有生命力的,而書中的小杰和閱讀繪本的孩子都是未來走向世界的人。愿他們在擁有發現美好和善意的眼睛,無論長到多大都堅信“助人為樂”是件有福氣的事情。那堅持里有歲月不欺的“天真”!
借由繪本《市場街最后一站》,我對“助人”與“付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次探病之后,我和媽媽的關系往前推進了一大步,在和他人互動中感受力也增強了幾分。
感謝媽媽,在關系“破冰”之后,讓我鏈接到來自“母性”的力量,這力量一直暗暗滋養著我。作為女人,我柔軟多了,愛人的能力慢慢生發出來。
感謝她從前對我的種種“不公”,給了我“照鏡子”的機會,重新審視自己。感謝她依然健在,默默等待與奉獻,可以讓我懺悔補過。
感謝她給我了我生命,在糾結、抱怨、迷茫,一番折騰后,回到生命正向運行的軌道——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
陪孩子閱讀完《市場街的最后一站》,你上道了嗎?
原創文章,圖片來自網絡,轉載內容請聯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