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一個代駕司機,他說他知道全重慶最心酸的人在哪里。
在22點后的大排檔、夜啤酒;0點以后的夜場KTV。
金源時代廣場叫代駕的人在全國排到第五,97%的人都喝醉了,喝醉的人會給司機講一個故事。
一個做了10年記者的朋友告訴我,這座城市就是橋多,橋多傷心人就多。每到夏天的半夜,喝多了的失意人在橋上吹風,有人哭有人笑,有人直接拎著個酒瓶。汪峰曾經為武漢一座大橋寫過一首歌:當我眼淚流淌就在這沉默不羈的大橋上,當我將要倒下就在這無靠無依的大橋上。
有些人用喝醉來暫時逃避生活。
1
電影《東邪西毒》就是這樣,仿佛人人都愛喝酒。
一壇“醉生夢死”的酒,黃藥師(張家輝)說喝了這種酒就會忘卻前塵往事,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如今生。
黃藥師喝完半壇酒后,被歐陽鋒問起:“你記不記得我們怎樣認識的?”他坐在鳥籠下,光影斑駁:“我不是很記得。”
2
這種酒真的能忘卻煩惱?
喝醉,在生理上是痛苦的。
乙醇在體內無法及時降解,人腦在直接吸收乙醇之后,產生了輕度的麻痹現象。主要表現是聲量放大、情緒激動、酒后亂性。
肝臟在分解血液中的酒精時,氧化酒精形成了乙醛。而乙醛在血液中的蓄積就會導致心跳過速、皮膚發紅、嘔吐等癥狀。
既然喝酒這么難受,人們喝到酩酊大醉,喝到推心置腹,吐得七葷八素,真是為了追求那種醉生夢死嗎?
3
也許是逃避記憶。
桃花(劉嘉玲)看到歐陽鋒,問他為什么帶著她丈夫的汗巾。
“這條汗巾是我丈夫的,為什么在你這里。他是不是已經死了?”
慕容把歐陽鋒錯當成黃藥師告白時,她腦海里反復播放的是桃花樹下兩人喝酒的畫面,真真切切,如泣如訴。
可能是逃避現實。
詩仙李白在給妻子的《寄內》詩中說: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為啥喝得這么天翻地覆?他當年被朋友推薦來到長安,很快得到了唐玄宗的賞識,任為供奉翰林,相當于是皇帝身邊的資深文案。草擬文誥詔令之類的文件不在話下。他對天下大事有自己的看法,曾經利用與玄宗接近的機會,申述過,對不合理現象,也諫勸過。但玄宗沉溺聲色,只把李白看做滿足自己享樂的御用文人。
于是他在離開長安后寫下《行路難·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后來和好哥們天天喝酒,不醉不休。在《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一詩中說: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4
長期記憶都是由短期記憶經過轉換積累形成的。
一個人酩酊大醉的時候仍然有短期記憶,他能記住信息在一分鐘左右的時間內可以保持活躍。然而,酒精對將短期記憶合并為長期記憶的編碼過程有抑制作用。簡單地說,酒精會抑制我們形成新記憶的能力:前一晚的每個經歷我們都有簡單地意識體驗,但不會留下持久的影響。
喝酒喝斷片,在英語里被叫做“Blackout”,非常形象的描述了那種眼睛一黑就什么都不知道的狀況。
酒精傷害了人腦里的海馬體,它就相當于電腦的內存,只用于存儲短時記憶。
而長期記憶是不會被遺忘的,你會說的語言,你的肌肉記憶,你的生活習慣,你的情感印記,酒醒后可能更加清晰。
這就是說,喝醉能短暫逃避眼前的煩惱,但不可能解長久的憂愁。
所以有人從李清照的詞里找到16次喝醉的記錄。年輕時是少女心氣,結婚后是少婦心思和委屈,丈夫死后是無盡的悲憤。
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凄涼。
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鷓鴣天》)
(寫的是宿醉后一覺睡到中午。)
天與秋光,轉轉情傷,探金英知近重陽。
薄衣初試,綠蟻新嘗,漸一番風,一番雨,一番涼。
黃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時往事愁腸。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聞砧聲搗,蛩聲細,漏聲長。(《行香子》)
(午后小酌,黃昏時候酒醒了。晚上又喝了一臺,還喝大了,耳朵迷迷糊糊聽了不少。)
5
“醉生夢死”這款酒可以叫你忘掉以做過的任何事。人最大的煩惱,就是記性太好,如果什么都可以忘掉,以后的每一天將會是一個新的開始,這有多開心。
歐陽鋒提供了另一個維度:我曾經聽人說過,當你不能夠再擁有的時候,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記。
我看過最喪的故事,莫過于《海邊的曼徹斯特》。有些人身上發生的事注定無法和生活和解。
而我們大多數平凡人要面對的,是那個拼盡一生卻可能仍然平庸的自己。
喝酒就像是一種清醒的自欺欺人。世界上最悲哀的事,就是你竭盡全力地想要忘記,卻發現真的忘記了。
還好喝醉,不會真的失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