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木》,由伐木起興,說明友情的可貴及待友以誠。
- 伐木許
許,釃
酒有藇
!既有肥羜
,以速諸父。寧適不來,微我弗顧。於粲
灑掃,陳饋八簋
。既有肥牡,以速諸舅。寧適不來,微我有咎。
呼呼伐木斧聲急,濾掉酒渣酒純清。備好肥美小羊羔,請來叔伯敘情誼。如果他們沒能來,不能說我意不誠。灑掃庭除分外亮,嘉肴八盤擺桌上。備好肥美小公羊,請來舅親聚一堂。如果他們沒能來,不能說我有過失。
許許:砍伐樹木的聲音。
釃酒:濾酒。釃,過濾。
有藇:即“藇藇”,酒清澈透明的樣子。藇,甘美,或釋為“溢貌”。
羜:小羊羔。
速:邀請。
寧:寧可。
適:恰巧。
微:非。
弗顧:不顧念。
於:嘆詞。
粲:光明、鮮明的樣子。
埽:同“掃”。
陳:陳列。
饋:食物。
簋:古時盛放食物用的圓形器皿。
牡:雄畜,詩中指公羊。
諸舅:異姓長輩。
咎:過錯。
《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是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對后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詩經》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
《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國風》是按國別編排,《雅》《頌》則以十篇為一組,以每組篇首的篇名為組名。
如《小雅》從《鹿鳴》到《魚麗》十篇,就稱為《鹿鳴之什》(伍、什是中國古代的計數單位, “某某之什”,即某某等十篇詩)。《大雅》從《文王》到《文王有聲》十篇,就稱之為《文王之什》。《周頌》從《清廟》到《思文》十篇,就稱為《清廟之什》。十篇以上帶有零數的詩篇,不另立篇什,就編排在最后一組篇什內。
《小雅》共有七十四篇,其中部分詩歌與《國風》類似,最突出的,是關于戰爭和勞役的作品。
《鹿鳴之什》:鹿鳴 、 四牡、 皇皇者華、 常棣 [dì]、 伐木、 天保、 采薇、 出車、 杕 [dì]杜、 魚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