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面上有一艘孤獨小船和一個劃船的身影。天上烏云密布,金色的陽光穿透云層,灑在湖面上,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封面,與書名內容貼合,有令人一讀的欲望。再翻過來看看封底,黃色的字引人注目:“這是一個史詩般的動人故事,它充人激奮、恐懼、溫暖,回歸人性,引人深思。”還有英國《衛報》的評價:“……這部作品是《三十九級臺階》和《指環王》綜合體,具有史詩般的質感,驚心動魄……”,英國衛報是英國的全國綜合性大報,與《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被合稱為英國三大報。有這個報的推薦,我想這本書一定是錯不了的。
于是,選一個陽光燦爛的周日午后,泡上一杯茶,打算好好讀一讀這本書,算是對自己辛苦工作一周的犒賞。
故事的序幕,有一個他,坐在山坡上,等待著。他的面前是隧道的入口,他在等著干他的差事,而這差事,就要到了。
這個序幕還是比較引人入勝的,至少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想接著往下看。
第一章正式開始,15歲的單親女孩迪倫,在家中與母親總是無法溝通,在班上乃至整個學校里都沒有什么朋友,唯一談得來的好友也因為轉學離開了。于是,孤獨的迪倫決定去看望十年前離開的父親。然而,路上突發交通事故。等她拼命爬出火車殘骸之后,卻驚恐地發現,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而眼前,竟是一片荒原。
這一個交待用了三章,個人感覺是比較瑣碎的,不象簡·奧斯汀的小說,雖然也是描寫一些細碎的家庭生活,但能讓人不知不覺往下讀,至少這里已經有一些嫌煩的感覺了。
從第四章起,序幕中的那個他出現了,原來這只是一個十幾歲年紀的男孩,他等待著的,正是迪倫。這個叫崔斯坦的男孩將迪倫帶離了事故現場。他們在荒原上前進,迪倫滿腹懷疑,最終崔期坦告訴了迪倫一個殘酷的事實,她并不是象她自己想象的一樣,是事故中的幸存者,而是唯一一個沒有逃出來的人。而崔斯坦作為一個擺渡人,將引領她走過荒原,到達另一個世界。
接下來的章節描述的二人如何穿越荒原,并與惡魔斗爭。在這個荒原上,有沼澤,有河流,有陡坡和峽谷,還有一大群想吞噬她靈魂的惡魔。他們經過了一天又一天,白天穿越荒原,晚上在安全屋里休息,崔斯坦為了保護迪倫而和惡魔爭斗,遭受了很多痛苦。說起來不好意思,這一部分,真是考驗我的耐心,我基本是翻過去的,腦中還不時想起哈利波特里的攝魂怪。一直翻到第二十一章,迪倫來到了另一個世界。
到了另一個世界的迪倫發現自己愛上了崔斯坦,于是,她要再回荒原找崔斯坦,而最終的故事是皆大歡喜的團圓結局,迪倫穿回荒原,找到了崔斯坦,并且和崔斯坦一起返回了人的世界。
故事結尾是,迪倫和回到人間的崔斯坦打招呼:
“原來你在這里。”
“我在這里。”
讓我想起了張愛玲的散文《愛》
……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的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
整個故事就此結束。
史詩般的動人故事呢?且不論這個故事的動人性,就算她再動人,用史詩來形容,好象也是太過了。至于驚心動魄,還真的是一點都沒有感受到。
還有所謂的心靈治愈,人性救贖在哪里?
說是《三十九級臺階》和《指環王》的綜合體?我不知道是指它的驚險,還是它的玄幻,事實上這本書要看完都需要極大的耐心,我無法想象這本書怎么能和它們相提并論。
我開始嚴重懷疑我自己的智商,一定是我自己出了問題,于是上豆瓣,這下子放心了,因為有讀者明確寫著:“該書在其母國英國,銷售也相當薄弱,作為銷售了五六年的老書,英國亞馬遜后面只有32個評論,這表明其在英國的銷量也到了幾乎可以忽略的程度。”
再看看其他讀者的留言,近三分之一的讀者表示了極大的失望,看來,讀不下去的不止我一個。
這個下午,享受不到讀一本好書的美妙,但明白了一個道理,一次成功的營銷是如何把一本極其普通的書變成一本暢銷書,如果你還沒有讀過這本書,我不建議你讀,當然,想知道到底有多名不副實的讀者除外。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