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實驗性很強的影片,讓網(wǎng)友上傳自己在2010年7月24日那一天的視頻,然后由導演串聯(lián)成一部記錄當日生命色彩的紀錄片。
我不太喜歡這部電影的開始,宏大的交響樂,配合各類人群凌晨的生活點滴,有種太用力太刻意的感覺。但是能夠在瞬間閱遍不同世界角落的生活點滴,還是能夠讓人饒有興趣地看下去。然而,也就是一種慣性吧,這個片子從本質(zhì)來說,由于太散太碎片太實驗,所以不容易讓人沉浸進去;而且由于時間限制,很多有戲的人,未必在這一天發(fā)生了可歌可泣的故事,所以劇情略微有些尷尬——人是有特點,但畫面也就是那樣,平淡多于戲劇。
讓我記憶深刻的第一個瞬間,是日本爸爸讓六七歲的兒子在母親的遺照前敲鐘的片段——這只是他們晨起的習慣,沒有音樂,沒有太多語言,兒子可能已經(jīng)太習慣這樣的儀式,已有些不耐煩,但父親還是認真點燃了一炷香,讓孩子敲了鐘,那鐘聲清脆嘹亮,如同一根針瞬間刺入我的心間。回頭再看那凌亂不堪的房間,不知道有多少故事和悲傷。好的片段應該如此。
再往后,畫面來來去去,黑人白人印度人你方唱罷我就登場,讓人目不暇接。看得出導演對很多片段投稿都難以取舍,通過mv的剪輯手法,將很多畫面組接在一起,使電影看起來很豐滿。但有時也會審美疲勞,如同看風光片,覺得有些無味。于是看到三十幾分鐘就想放棄了。到底是我的耐心不足。
在一個地方我差點關(guān)掉電影,就是一個病人躺在病床上,旁邊都是各種插管和儀器。這個病人碎碎念,最后說:“離開這里后,我要做瘋狂的事情,享受生活。”聽到這句話后,我笑了,因為所有呆過病房的人,可能都有這樣的心情和許愿吧,認為從醫(yī)院出來后,重獲健康的我們生活將變得不同。但,出院后,生活依舊,許多在生病時許下的人生理想,出院后就被習慣沖的毫無痕跡。
還有一段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個男子開車回家見他的爸爸,三年沒回家的他首次踏上歸途,和爸爸見面,并在車里一起吃漢堡,然后送給他爸一個自己的畢業(yè)照。這段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為它比較長,但是內(nèi)容又比較日常,并沒有什么大的刺激點。但是看的過程,卻意外會有一種親情的溫暖將人包圍——父子間的感情比較難描述,看似不經(jīng)意卻又深不見底,在一起總是別扭卻又難以割舍。也許導演選擇這一段就是看中的這一點吧?
在這里,我不得不贊片中的那首歌——那首被三個人唱成三種版本的歌——太tm棒!那句“我要喝到最干凈的水……”一下子就抓住人的心和耳朵,配合那些畫面,總覺得有一種另類別樣的美。不過第二個男聲版本是最陰暗壓抑的,因為配合了許多讓人感覺脆弱的畫面,充滿了負能量的美。不過這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嗎?
i wanna drink from the clearest water
i wanna eat the things i ought to
i'm just one, i know
but i feel strong, you know
這簡單直白的歌詞,也許就是我們浮生一日中最應該提醒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