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地處華北平原北部,環抱京津,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風俗孕育了璀璨的飲食文化。河北小吃的特點是選料廣泛,口味多樣,以咸鮮、清香為主,烹調方法也各具特色。
那么,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從河北文化的角度去看看其飲食文化吧!
一、萌芽期
在7800多年以前的武安磁山遺址,挖掘出了許多石器陶盂、陶支架等成組器物,還有固定的大量儲糧窯穴。遺址內農業生產工具和糧食加工工具的使用與堆積的大量食物,證明在當時河北已有了比較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農業的發展,為飼養家畜提供了物質條件,而遺址中出土的豬、羊等家畜骨骼已證實了這一點。
在發現的骨骼中經科學鑒定還有雞的骨骼,這是迄今發現最早的家雞,飲食原料的增多,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另外據考古證明,當時河北先民已掌握了原始釀酒技術,并創造了相應的陶瓷酒器。這是河北飲食文化歷史上第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河北開始出現烹飪技術?!豆趴际贰罚夯实凼荚旄担鹗持莱梢?。從那時起,河北人民結束了停留在幾十萬年烘烤、石烹的飲食生活,開始向以水做傳導熱量的蒸煮法和氣蒸法上邁進。
二、形成期
從夏朝到春秋戰國時期,是河北飲食文化的形成時期。在這個時期,河北飲食文化初步定型,烹飪原料范圍進一步擴大,烹飪原料得到更廣泛的利用,炊具、飲食器具已不再由原來的陶器一統天下,青銅制成的飪食器和飲食器在上層社會中已成主流,烹調手段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夏代,由于統治者的重視,河北已出現了以農業為主的復合型經濟形態,農業生產已有了相當大的發展。到了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代,我國已經進入了奴隸社會,產生了奴隸主,出現了財富不均。奴隸主在當時的飲食生活已十分奢侈,就全國來說,河北是當時較為開化的地區之一,市鎮已有了相當的規模。
在商代,河北平原一些區域就已經掌握了用人工酒曲釀造谷物酒(類似黃酒)的先進技術,在藁城臺西發現的商代釀酒作坊遺址及其遺址中出土的酒曲殘骸,是河北造酒文化史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春秋戰國時期,農業和游牧業在河北境內有了較大的發展。眾多的物產資源,多樣的炊具器皿豐富了河北飲食文化的內容。興隆的紅果,在當時的《禮記》中就有記載,古書上曾稱道:燕薊千里粟,勝似萬戶侯。《蘇秦傳》中記載:蘇秦曾親自赴燕國,對燕文侯說南有碣石雁門之饒,北有棗粟之利,民雖不佃作,而足于粟矣,此所謂天府也。
河北美食,前十名特色小吃
一、保定白運章包子 產地:河北省保定市
簡介:白運章包子鋪是名聲遐邇的中華老字號,創建于1919年,是白運章師傅以自已的名字開設的一家包子鋪。1958年,在全國大中城市包子質量評比中,白運章包子與天津“狗不理”包子雙雙奪魁。
制作方法:白運章包子由回族面食廚師白運章創制。包子以鮮牛肉澆餡,拌以多種調料、佐料、切碎擠干的菜料,面粉作皮,包餡,蒸熟。皮薄、邊窄、餡大、油香、形美,隔皮見餡,由餡成丸,入口噴香。包子的特點是皮薄有筋道,肉餡鮮香,回味無窮。
包子歷史:“白運章”包子鋪1924年開業,鋪名是白運章用自己的姓名起的,近一個世紀以來,包子鋪歷經了火災、業主更人、公私合營、變更字號、拆遷鋪址,盡管一路風雨飄搖,沉淪再起,依然表現出了其強大的生命力。在古城提起白運章包子就如同在天津提起“狗不理”一樣婦孺皆知,遠近聞名。1980年白運章包子又被評為河北省優質風味食品名牌產品。
二、南沙餅產地: 河北省承德市
簡介:南沙餅又名八勾糖餅,是一道美味可口的漢族名點,屬于河北承德小吃。南沙餅口味酥脆、香甜、爽口,迄今已有500余年制作歷史。
制作做法:南沙餅以白糖、青紅絲、瓜子仁、核桃仁及調料作餡,以面粉、蕎麥粉和面,包餡成型,烙制而成。
相關歷史:據傳,清朝皇帝命避暑山莊的御廚房大量制作南沙餅,供給往返的蒙古王公當干糧,當時山莊的御廚房忙不過來,就請地方飯館幫忙,這樣,南沙餅的做法就流出宮外成為地方流行食品,現在承德許多飯館都有南沙餅供應。
三、白肉罩火燒 產地:河北省保定市
簡介:白肉罩火燒,是河北保定的漢族名吃之一,起源于清末,在中華旅行社出版的《中華小吃》中,它赫然醒目。它還是保定名樓義春樓的主要名吃之一。白肉罩火燒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又不含過多的脂肪,是一種又解饞又健康的食品。
制作方法:制作白肉罩火燒,須挑選新鮮的豬肉,經反復沖洗熬制,并將煮熟的肉片切成薄片,再配以撕成彩云狀的火燒,用開過頭湯反復澆制而成。它的吃法講究三吃六味,即以白肉罩火燒配合不同的輔料,便可以吃出不同的風味來,吃后讓人回味無窮。
相關傳說:“義春樓”開業于清代光緒年間,店主是張洛丙和張洛瑞。義春樓是清末民初保定的五樓之首,白肉罩火燒是它的招牌。1908年開業之時,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叔父愛新覺羅溥新親筆為名吃題了匾。
傳說,義春樓的前身是座肉鋪,開始經營廉價的豬頭肉鍋罩火燒,很受窮苦勞動人民的歡迎。馮玉祥幼年時代,家境貧寒,進城時,吃不起大飯館,總到義春樓吃豬頭肉鍋罩火燒,對該飯館產生了好感。馮玉祥當上將軍之后,每次回到保定,必到義春樓吃罩火燒,有時還用大車拉上運到四里營營盤,讓官兵們一起品嘗。
四、黃驊燒餅 產地:河北省滄州市
簡介:吊爐原稱千層吊爐燒餅,燒餅制作技藝是黃驊市后街村穆斯林獨特的民間傳統面食制作技藝,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傳承下來,至今已有120年歷史。
制作方法:制作燒餅,要用1斤油和2斤面,加鹽或白糖做成油酥面,然后用白面按一定比例,加上發面,加水和成皮面,然后再用皮面包油酥面,包好后揪成小劑,揉成小桃形,粘上麻仁按扁,形狀或圓或方均可,入爐烤熟,熟后即食。
燒餅歷史:據考,中國燒餅是由漢代班超通西域時傳來,當時稱做是胡餅、馕,盛于唐朝。明代,國人用鑄鐵做成吊爐,加工工藝得到改良。后街回族王氏先祖由唐從阿拉伯入中國,后遷此地。此后常、張、韓、李、劉、趙等姓氏陸續遷居后街村。清末(1890年前后),黃驊財神廟村仉氏制作吊爐燒餅,后街人王云龍、張云亭等將吊爐燒餅制作方法引進,并進行改進,成為獨特的后街回族吊爐燒餅。
五、河間驢肉火燒 產地:河北滄州河間市
簡介:河間驢肉火燒是河北省河間市漢族傳統名吃。眾多驢肉火燒中,數河間的驢肉火燒為上品。河間府在古代就是水草豐美之地,出產的驢肉也格外鮮美。河間驢肉火燒的味道是外熱里爽,清爽醇香。
制作方法:火燒是死面火燒,揉好面后,拉成長條,涂上油,再合上兩折,放到特制的爐灶里烤制好。做好的火燒有一層酥脆的外皮,咬到嘴里十分得香脆。驢肉火燒好不好吃,關鍵在香燜而不在肉。選好特制的驢肉后,劃開火燒的一邊,把驢肉、香腸、燜子、青椒等塞入火燒里邊。一個香噴噴的驢肉火燒便大功告成。
六、曲周曲面 產地:河北省邯鄲市
簡介:曲面產于河北曲周,是雜面的一種,是曲周特產之一。曲條細如絲,色澤淡黃,煮熟后具有果子露香味,入口柔滑,咀嚼筋韌。質疏散不粘連,耐貯存,便攜帶。曲面為高蛋白營養食品,極宜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患者及年老體弱者食用。
制作方法:曲面取綠豆、黃豆、冬小麥三種主料,按一定比例磨成細粉,合置盆中,拌入雞蛋清與芝麻香油,調和成面塊;揉和約半小時以上,使之成為軟、柔、韌兼備的熟面,再用純綠豆粉做鋪面,用面杖搟壓成薄片,以快刀切為粗細一致的細條,最后按規格斷攏成把,成為成品。
曲面歷史:明朝萬歷年間,曲周縣城開始出現以制作、出售雜面為業的手工作坊和以賣雜面為主的餐館、飯店,其中東關趙家技藝精湛,他們用麥面、綠豆面、黃豆面按比例配料,用雞蛋汁和面,所制雜面粗細均勻,色澤明透,不散不亂,冠絕全縣。吃食時,以雞汁調湯,或以肉鹵相佐,美味可口,食之不膩。
遠近客人,爭相就食,遂在冀南一帶小有名氣。到了清朝咸豐年間,有曲周人在京供職官吏和經商的商人把這種雜面帶進北京,饋贈官宦和親友,人們吃后,無不贊美,因此而名聲大震。信息傳進宮中,咸豐下旨,命進貢朝廷。于是趙家后代精心選料,精心加工,精心包裝,并起名為“雙龍曲面”,進貢到京,咸豐和慈禧食后,大加褒獎。曲面因此名聲更大,傳播愈遠,經久不衰。
七、臨西二哥卷餅 產地:河北省邢臺市
簡介:二哥卷餅品種有為牛肉土豆絲餅卷、土豆餅卷、豆芽餅卷、牛肉罩餅、驢肉餅卷、剔骨肉餅卷、豬頭肉餅卷等多,卷餅清香不膩、綿軟適口、營養豐富、老少皆宜。2005年6月,由眾多部門專家考察審定榮獲河北名吃稱號。
制作方法:臨西二哥卷餅主要原料是面粉、肉和食用油等,但在制作工藝上極為精良,首先面粉的選擇及用水的溫度,和面的水溫及醒面的時間均有嚴格的要求。
面下鍋烙制時就會有面香溢出,成品薄如紙張,色澤鮮明,吃起來綿軟非凡,香濃適口。而牛肉的燉制更是二哥餅卷肉的重中之重。從牛肉的選擇到牛肉的泡制時間再到燉制的火候大小,都有明確規定及講究。做好的牛肉餅卷清香不膩、綿軟適口、營養豐富、老少皆宜。
卷餅歷史:河北邢臺威縣,盛行著一種名吃“二哥餅卷肉”,它的創始人是梁玉祿先生。梁玉祿早年在市政府機關工作,后因身體原因離崗回家休養。閑暇之余,他看到境外形形色色的洋食品價格昂貴卻營養不足,想到自家有祖傳絕學餅卷肉的制作工藝,何不開發出來奉獻社會呢?
2004年,梁玉祿又開了一家400平方米的店面,生意火爆異常,在店面經營的同時,梁玉祿還實行訂餐與外送、外賣相結合的方式經營,三種方式結合,使他的生意更是錦上添花?,F在,二哥餅店已由當初幾千元資產的小外賣檔口發展到如今近百萬元的二哥餐飲企業,各地前來考察要求學藝加盟的人絡繹不絕。
八、饹馇 產地:河北省唐山市
簡介:饹馇又稱咯扎,是唐山的漢族面食小吃,用豆面做成餅形,切成塊,熬菜吃、炸著吃或炒菜吃。是百姓逢年過節,婚喪喜慶,迎來送往的必備之物。在當地,甚至還有“不吃咯扎宴,不算到唐山”的說法。
制作方法:人們把精選的綠豆用水發泡,漂去豆皮,然后用水磨成汁,再過濾去渣,經過三次去毛漿,待成潔白的淀粉后,再兌好汁,攪成漿糊狀,用尖鍋緩火攤制成圓形薄片,一張饹馇就做成了。
歷史淵源:據說清朝年代,在遵化馬蘭峪建東陵以后,守陵人為討得皇家的歡心,就把這一特產送進了皇宮。當時,慈禧吃飯有個習慣,端上來的菜最多只夾兩口就撤下。有一次,御膳房端上了醋熘饹馇,她一看沒有吃過,問了聲:“這是什么菜呀?”太監趕忙回答:“還沒起名字呢,請老佛爺賜個名吧。”慈禧一邊聽一邊吃了兩口,太監就忙著往下撤。
誰知,慈禧老佛爺還沒有吃夠,就說了句“擱著”吧。太監以為這是太后賜的菜名,馬上傳下去:“老佛爺賜此菜名為‘咯扎’。”咯扎與擱者諧音,從此,饹馇的叫法便在民間流傳開了,饹馇的身價也就成了唐山宴席上的一道名菜。
九、薛家窩頭 產地:河北省廊坊市大城縣
簡介:薛家窩頭,清香四溢,綿甜可口遠近馳名,至今已有三百年的歷史。食用后有降低血脂、膽固醇、高血壓及防治糖尿病的作用,經常食用能調節人的中樞神經及新陳代謝機能。
制作方法:薛家窩頭原料采選嚴格,所用的黃豆和糜子,全部來自于無公害種植基地,手工精挑細選。磨好的面,時間不能放的過久。在常溫條件下,夏天要隨磨隨蒸,不能隔夜,冬天最多放置兩三天。蒸制火候也要掌握得恰到好處,稍有偏頗,就難以達到好的效果。剛出屜的窩頭要色澤黃潤,看似罩著一層透明的膜,光亮油潤,氣味清香,入口細膩爽滑才夠標準。
相關傳說:清朝道光年間,河北省大城縣里坦(古)鎮,薛氏獨辟蹊徑,制做窩頭。以其精湛的工藝,獨特的選材配方,制做的薛家窩頭,清香四溢,綿甜可口而遠近馳名。光緒末年,太監總管李蓮英(大城籍人),把薛家窩頭作為貢品送給慈嬉太后,慈嬉品嘗后,大悅,稱之為“黃金塔”,并親書匾額賜給薛家。此事在大城一帶廣為流傳并有史記載。
十、桲欏餅 產地:河北省秦皇島市
簡介:桲欏葉餅是最具秦皇島特色的一種綠色食品。做好的桲鑼餅,散發著淡淡馨香的桲欏葉餅賞心悅目,鮮美可口,是中外游人爭相品嘗的一道特色食品。
制作方法:首先做餡,最具代表性的是三鮮餡,三鮮餡主料有對蝦、雞蛋、肉丁和韭菜;隨后將桲欏葉剪成圓形或橢圓形,再用淀粉和面做成薄薄的餃子皮狀,平鋪在桲欏葉上,然后放餡;最后兩面合起為半圓形的桲欏葉餅,上鍋蒸熟,即可食用。
歷史傳說:“桲葉餅”也叫“長城菠欏葉餅”。食品的制作方法據說來自明代防守長城的“戚家軍”。據傳,戚繼光鎮守山海關年間手下有精兵數萬,因陣營內有相當一部分的南方兵,他們很難適應當時的北方伙食,恰巧山海關一帶的長城邊處長著好多的桲欏樹,樹葉清香且肥大,有個聰明的火頭軍用樹葉做皮,里面用面粉包了點菜餡,經過蒸制清香撲鼻且非常好吃,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的就把這種做法傳了下來,很受人們的喜愛,故一直延續至今,經過對原料的改進發展至今仍沿用“長城桲欏餅”的名稱。